张燕生:“三个元年”打开经济增长空间(2)

张燕生:“三个元年”打开经济增长空间(2)

企业面临“谁不创新谁死”

问:看来激发人的创造力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我国在创造活力、自主创新方面是怎样的具体情况?

张燕生:事实上,无论是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还是改革开放后的35年,中国都非常重视自主创新。在前30年,我们的创新与创造更多地是在饱受封锁的基础上倾举国之力在某些领域重点突破,如“第一辆汽车”、“第一台万吨水压机”、“两弹一星”等等。改革开放之后,创造力更多体现在市场,企业成了创新主体。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收入水平还不高,有句话叫“谁创新谁死”,那时的企业更愿意采取“低成本”、“大规模”、“薄利多销”等低端仿制模式。而现在,收入明显提高,有学者预计2020年中国将出现一个3至4亿人口的中等收入群体。企业面临的形势就是“谁不创新谁死”了。

宏观来看,我国很多地方创新社会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已经超过2%,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进一步拉近。具体而言,近年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取得了巨大成果。比如,华为、中兴,就是凭借创新打造了过硬的产品性能,取得了长足发展。再比如,百度、腾讯、阿里这三巨头,在互联网领域创造了连发达国家都惊讶的商业奇迹。在制造业上,我们的高铁、航空航天、核电等领域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深化改革是持久发展驱动力

问:中国经验给其他国家带来哪些启示?

张燕生:总体上中国经验带给世界的启示是很多的,首先一条就是中国尊重发展规律。我们提出“发展是第一要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尊重经济规律;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可持续发展,是尊重自然规律;提出“包容性发展”,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尊重社会规律。第二点,就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因地制宜地找办法,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全盘照收,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中国道路”,这一点对于那些处在十字路口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极具借鉴意义的。

再有一点就是中国的“先试点、后推广”模式。比如外高桥的保税区试点、深圳的特区试点、中关村的科技园区试点以及最近的自贸区试点等等。很多试点同时进行,彼此既有差异又有竞争,谁的经验好就拿来推广,这样既积累了经验,又降低了风险。此外,对外开放,虚心学习世界先进经验,鼓励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上有一定竞争也是较为重要的启示。

问:中国未来的增长潜力在什么地方?

张燕生:前不久,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表示,中国至少还有20年8%的潜在增速,这一点我是十分赞同的。回顾中国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的很多政策措施都是“到什么时间说什么话”,是顺势而为的。比如,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简政放权、依法治国等等,是最新的举动。

通常,经济增长动力是两个,一是要素投入量的增长;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大家都知道前者是不可持续的,那么未来随着改革红利的释放与创新活动的增强,后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持久驱动力,这就是中国经济未来最大的潜在空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