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办”好办 百姓为何难办
消息一出,公众不乏叫好之声,认为“马上办”的成立可以为老百姓提高办事效率,甚至“成功之后再做推广”。但我们仔细想想,既然一个“马上办”就能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很多问题,那么还需要那么多的部门干嘛?
实际上,在这之前,山东曲阜、湖北襄阳等多地也成立过“马上办”,但轰轰烈烈热闹了一阵后就成了过眼云烟。不久前,全国各地一次性砍掉13万余个政府“协调机构”。就在人们还在担心这些“协调机构”清理后会否卷土重来之际,这家“马上办”就又“开张”了。
能够组建一个部门帮百姓办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政府了解百姓的苦衷,也想解决问题。但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成立“马上办”这么一个部门把问题大包大揽过来,而忽视了症结所在。
其实,百姓需要一个“马上办”的背后,是解决掉那“一堆公章”。对于政府来说,一要优化各部门职能与流程,切实简政放权;二要狠抓转变作风,促使所有办事机构、工作人员提高效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便利留给百姓。否则,“马上办”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也许以后为了督促其工作,再出现“肯定马上办”、“这次真的马上办”。这谁又说得好呢?
为平潭将“马上办”落到实处拍手叫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如今,中央力促转变政府职能、力推改进工作作风,“马上办”有了更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现实针对,也意味着党政部门在理念宗旨、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上对自身有了更高要求。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各单位都把“改善工作作风,方便群众办事”摆在重要位置,要求党员干部切实把“马上就办、办就办好”落到实处。
然而,长期以来,然而,由于“作风”与“方便”无法量化,在实践中,某些单位只把它视为顺应时代的口号,人民群众请求办的事存在推辞、拖拉现象……群众跑断脚、说破嘴、事情却办不好的情况比比皆是,“便民服务”成为纸上兵。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做到方便群众办事,让群众满意?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真正转变工作作风,尽量简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办结时限,力争做到“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并且,在让群众办事方便舒服,让群众少跑弯路的同时,要有诚心、有耐心,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发生,要让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的“马上办”办公室,对政府投资项目工作审批实施集中申请、统一受理、综合审批模式,以提高审批效率,是平潭打造“扁平化、高效率”服务型政府的再次改革。可以说,是将分散办公为集中地点办公,让群众办事跑多道门变为进一道门、跑多趟变为跑一趟、找多个人变为找一个人,是真正将“马上办”这一宝贵作风真正落到实处,不仅解决了广为群众诟病的“办事难”问题,为群众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服务,同时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值得称道。
笔者认为,“马上办”的设立,并不是各职能部门的简单叠加,而是公共资源的有效整合,突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从一扇门到另一扇门的距离很短,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工作的效能和态度恰恰在这“微不足道”的距离之间,“马上办”服务缩短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党群、干群众之间的距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