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马上办”,就该精简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机构过于臃肿,早已饱受公众诟病,这个办、那个办的来回跑,老百姓前来办理各种业务直呼伤不起,因为审批事项太繁杂,公文旅行总是在路上,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为了提升前来投资客商的信心指数,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以前瞻性的眼光,决定用马上就办来打开投资者的心结,于是成立了“马上办”,政府指派专人帮助办理各种行政审批事项,从已经取得的实效来看,确实令人亢奋,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马上办”其实并非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最新发明与创造,很久之前就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之中,不过那些基本都是以红头文件形式,提出了各种规定与要求,比如办理某些审批事项必须在几日内办结,不得无故拖延,这种机制虽然很管用,但大都只是昙花一现,时间一长,办事拖拉的老毛病还会卷土重来。这次专门成立“马上办”,意欲与某些陋习长期“作战”,彰显了政府彻底改变形象的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马上办”的成立,非常得人心、顺民意。
值得忧虑的是,政府机构本来就很臃肿,拖懒散的老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无形之中又多出了一个政府部门,让我感觉怪怪的。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一个“马上办”就能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很多问题,那么还需要那么多的部门干嘛?为何就不能采取精简与压缩措施呢?笔者为此提出建议,与其成立“马上办”,不如责令所有政府部门马上办,力争做到事不过夜,力戒公文旅行,果真如此,“马上办”办公室就显得是多余的了。实在做不到的话,成立“马上办”也未尝不可,只是其他部门就该大刀阔斧进行精简与压缩,否则还是难以让公众感到满意,即便前期审批手续顺利完成了,中期和后期的其他事项难保不会久拖不决,别怪我对你们那么不信任、不放心,这都是被某些部门作秀式的形式主义给逼出来的。
成立“马上办”打了谁的“脸”?
不过,回过神来仔细想一想,总还觉得有些什么地方不太对劲,为何要成立“马上办”,成立“马上办”的环境和背景又是什么样的?是说我们的审批程序原本太复杂,本不该有那么多的手续,还是说我们的一些办事部门,存在相互推诿、中梗阻、互为条件等情况,亦或说甚至还有些部存在吃、拿、卡、要?那么,“马上办”的成立究竟打了谁的脸呢?
首先,让简政放权的政策“脸上无光”。简政放权,提出已久,尤其是最近,李克强总理无数次地发声,如何简政,如何放权,想必,作为地方的一级政府,心中自然有数,但却迟迟不肯放下手中的“香饽饽”,其中的目的不言而喻。试想,将该简化的程序简化,将该下放的权力下放,省去没有必要的繁文缛节,那这个“马上办”,也不会应运而生。
其次,让合法的“懒政”行为黯然失色。不可否认,每一个事项的办理,都有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定,就是说要在多少个工作日之内,要给申请人一个答复。正是因为有这些时间期限的限定,让一些有“懒政”思想的人钻了空子,比如某件事,要求在七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但不是说非要在第七个工作日时才给予答复,而有些人将原本可以一天或者两天就能办结的事情,非要拖到第七天才予以作答。这样做,从法律上或者相关规定上,都挑不出什么毛病,其行为固然合法合规,但却是一种“懒政”。想必,“马上办”的成立,定会让这些合法的“懒政”行为吃不消。
再者,鞭策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互为前提的行为。为了推卸责任,非得在其他部门先盖上公章的前提下,自己才肯盖章,这让原来可以同时进行,或者不互为前提的情况下分别进行的审批行为,变得扑塑迷离,让人觉得是在“雾里看花”。
最后,不得不说“马上办”给那些吃拿卡要的行为划上了一个“句号”。企业或者个人去办事,拥有审批“大权”的部门就有了吃拿卡要的前提,有些人意志坚定,不会这样做,而有些人意志不坚定,私欲太旺盛,就避免不了会伸出“咸猪手”。而如今,“马上办”成立了,来办事的是怀揣“尚方宝剑”的公职人员,谁还敢去吃拿卡要。
其实,对于“马上办”的成立,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政府部门都将简政放权的政策“落地生根”,做到恪尽职守、秉公用权、不谋私利,想必,这“马上办”的成立反而会多此一举,成为累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