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树立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领导的行动就是最好的导向。大抓基层、固本强基,必须从各级党委做起,特别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站在从严管党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承担和履行抓基层打基础的责任。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把基层党建工作真正摆到重要日程,部署工作要倾斜基层,督促检查要盯住基层,考核评价突出基层。要定期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研究谋划,加强宏观设计,既要提出目标任务,又要研究具体措施,加强跟踪指导,定期分析研判,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加强具体指导。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形成大抓基层的浓厚氛围。要加强对基层工作的具体指导,为基层支招,为基层减负,既要给基层下达“过河”的任务,又要帮助基层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同时要帮助基层减轻不必要的负担,使他们更好地集中精力抓好工作。要健全和完善对基层基础工作的述职评议和考核,述职要突出抓基层打基础的内容,不光听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干;评议要评议基层基础工作怎么样,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讲真话、讲实话,让抓得不好的红红脸、出出汗;考核工作要加大基层基础工作的权重,并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聚精会神抓党建、工作成效显著的干部要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对基层问题多、群众意见大的要严肃批评,对因履行责任不到位导致矛盾突出、甚至酿成重大恶性事件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要树立大抓基层的用人导向。选什么样的人、从哪里选人、怎样选人,是最管用最有效的导向。一方面,要贤才能人上一线,精兵强将下基层,把有能力、有潜力、有前途、有作为的干部放到基层,尤其是要把市、县机关的优秀年轻干部派到乡镇、街道工作,使他们在基层一线经受锻炼,接通地气、熟悉基层,增长才干,从领导和骨干力量上加强基层、充实基层。另一方面,要选拔任用干部,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注重在复杂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培养、考验、选拔干部,把那些敢于担当、能够任事、善于处理复杂矛盾、群众认可的基层干部提拔任用到重要领导岗位。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下去的愿意下,下去的有作为。同时,要重视关心村、社区等“体制”外的基层干部,他们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非常辛苦。对他们要充分信任、体谅关爱,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表现优秀、工作突出的村和社区党组织书记可以选拔到乡镇、街道任职,打通基层干部的晋升渠道,加大从优秀和社区优秀负责人中选拔乡镇街道干部、考录公务员、招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和社区负责人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定期评比表彰村和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好的用人导向,使基层成为年轻干部争相参与、建功立业的主战场和热心向往的工作岗位。
要树立大抓基层的政策导向。抓基层打基础离不开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各级党委要研究制定向基层倾斜的有关政策,为抓基层打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要落实报酬待遇等激励政策和制度规定。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落实基层党组织书记、专职党务工作者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要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把村、社区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把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企业预算;多渠道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工作经费问题,等等。在支持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服务设施建设和便民利民举措方面,重点是建立落实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制度。要完善服务资源统筹机制。加强行业统筹,各系统各部门给基层安排任务,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提供相应的资金和资源,并以基层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到位;加强城乡统筹,推行部门包村、企业联村、村居共建,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倾斜和支持力度。
要树立大抓基层的舆论导向。总书记强调,无论是理论研究、宣传报道,还是文艺创作、思想教育,都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各种舆论阵地,大力宣传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性,宣传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宣传各地各部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鲜经验,宣传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优秀基层干部,宣传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引导广大群众看主流,不受支流支配;多看光明面,不受阴暗点影响;多看本质,不受表面现象迷惑。要注意不要把点上的问题说成面上的问题,不要把个别问题说成是整体问题,不要把局部问题说成是全局问题,尤其要防止基层干部被整体“污名化”的问题,通过正面的舆论导向,形成大抓基层、固本强基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