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甘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摘要:文艺作品趋于“低俗”,最直接的推手,在于过度的商业运作。诚然,重视与提倡文艺作品的娱乐功能,无可厚非,但这种娱乐,绝非简单的、表面的、肤浅的,它在带给我们感官愉悦的同时,还应给予受众积极的心理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总书记的这一讲话,令人警醒、发人深省。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艺事业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但是,空前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种种不良倾向。比如:有的文艺作品缺少国家情怀、民族大义、社会观照和人民感情,主题苍白、导向偏颇、色调晦暗、制作粗鄙,以娱乐挤对教育、以制作取代创作、以技术冲淡艺术,丧失了教化民众、净化风气、美化心灵的功能;有的文艺作品存在淡化理想、软化信念、歪曲正义、消解传统的问题,或戏说历史、恶搞经典,或亵渎先贤、轻薄英雄,甚至颠覆主流、渲染阴暗。

这些充斥着“负能量”的文艺作品,违背了应有的道德底线,迎合了人性丑陋的一面,犹如“精神鸦片”。其登堂入室、招摇过市,将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品味位,渐渐“误入歧途”。久而久之,难免造成公众文化心理的“扭曲”,导致主流价值观念的偏移,最终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严重的危害。

文艺作品趋于“低俗”,最直接的推手,在于过度的商业运作。诚然,重视与提倡文艺作品的娱乐功能,无可厚非,但这种娱乐,绝非简单的、表面的、肤浅的,它在带给我们感官愉悦的同时,还应给予受众积极的心理共鸣。这种共鸣,是一种激励、一种净化、一种提升,其基本的价值内涵,应始终立足于“真善美”的体现。然而,由于饱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眼下,一些文艺创作几乎完全沦为“市场的奴隶”,只图尽可能多的“圈钱”,一味追求收视率、票房和销量。很多文艺作品,全身上下沾满“铜臭”,甚至把低级趣味当作“卖点”,文化应有的社会责任,完全被抛诸脑后。

当然,文艺作品的“低俗”,也不能一概归咎于市场。文艺的发展繁荣,本身离不开市场的推动,但是,文艺的市场化,应该是有道德的市场化,绝非崇尚低俗、疯狂炒作、无限煽情的市场化。后者之所以能够哗众取宠、吸引眼球,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的推波助澜。当前,“娱乐至上”似乎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刺激欲望,让文艺成了娱乐的附庸。许多人对文艺作品的需求,仅限于满足单纯的感官享受,其认知、教育和审美功能,则日益被边缘化。正是这样的背景,导致文艺创作“低俗”泛滥,并通过市场的推波助澜,加剧了这种恶性循环。

解决上述问题,归根结底,仍需要文艺作品的正面引导。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更好地处理文艺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作出了明确而有力的指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从“票房”里走出来,正确看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通过创作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断提升公众的审美品位、不断提升公众的道德境界、不断强化公众追求真善美的自觉意识,推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的台阶,为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唱响“正气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