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前法治政府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矛盾急剧增多,对政府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挑战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急剧增多,矛盾的表达方式也趋向极端化、暴力化,尤其在征地拆迁、社会环境污染等事件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通过网络、微博、博客、手机短信等现代新兴媒体表达不满的无形化抗争逐渐增多,成为当前政府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社会矛盾的解决方式也有它的特点,就是社会矛盾一旦发生,在处理过程中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忽略了法治手段。诸如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大不信小,信权不信法。结果现在很多非常尖锐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一股脑地都堆给了党委政府,而党委政府只能用行政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社会矛盾。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人治的表现,老百姓把希望寄托在个别“青天”身上,往往都是领导批了这事就解决了,领导不批可能就没人解决。最后就变成了大家都按照领导的批示办事,而不是按照法律办事。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这里强调的就是,我们不靠法治是不行的。过度地依赖人治、依赖行政方式最后的结果就是法治的倒退,就是损害国家法治的权威尊严和统一,也从根本上损害了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因此,当前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就是如何去预防和减少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因为社会矛盾数量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复杂,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政府如果不能够积极应对,特别是不能从源头上化解减少这些矛盾,那么政府的职责就很难说是履行得好。
社会矛盾要靠法治渠道解决,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什么作用呢?政府是要通过公平公正的政策,科学民主的决策,通过合理合法的行政措施和行政行为,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如果政府能够严格地依法行政,就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从根本上化解进而消除社会矛盾。
(二)社会价值观多变多样多元,公民意识觉醒,维权意识增强,社会心理失衡问题,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在价值观多变多样多元的大背景下,有两个向度的变化。一个就是老百姓公民意识觉醒了,维权热情高涨,有表达的欲望,参与的热情,监督的想法还有知情的权利。这对政府是一个挑战。老百姓已经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草民顺民,他会思考质疑甚至对抗政府的决定。现在一些农民为了征地拆迁申请行政复议,往往不需要律师代理,他们对政策法律的熟悉程度有时会超过一般的公务人员。为什么?因为关系到他自身的切身利益,这就是中国公民的一种新特点。当然也有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老百姓权利意识增强了,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热情高涨,但是规则意识、义务观念、社会责任感并不是很强。
社会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之后,容易导致社会心理失衡。老百姓生活上富裕了,经济条件改善了,并不意味幸福感增强了。往往是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社会心理失衡。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导致贫富分化,社会急剧转型必然导致了很多人被边缘化,出现相对剥夺感。现在中国社会的相对剥夺感确实是在加剧,再加上一些特权存在,导致整个社会分化比较严重。这种分化往往会引发社会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民意识觉醒会推动中国的法治与社会进步。相对于那些暴力分子和严重干扰社会秩序的人,理性依法维权的公民无疑是好公民,我们应该保护他们的诉讼热情和维权热情,引导和鼓励他们,而不是打压排挤他们。如果每个老百姓都能够依法理性维权,这个社会就会有进步。但是,公民意识觉醒和社会心理失衡也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这就要求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预防和化解这些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社会政策必须公平公正,决策必须合理,执法必须公正、规范、文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就必须从规范公权力入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