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继今年首次晒出审批权力清单之后,还将晒出“责任清单”,让公务人员“尽责”并接受监督。(据《新京报》)
法治社会,依法行政的前提是权力的公开运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晒“权力清单”已成热潮。
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晒权力清单就是给权力划清边界,让公众知道管理部门应该用哪些权力,不应该用哪些权力;也让广大公务员清晰地知道哪些行政行为可为,哪些不可为,让他们始终紧绷“权力边界”之弦。
一年多以来,国务院已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各地各部门也迅速跟进,改革决心之坚定、力度之强劲前所未有。但一些部门“会批不会管”,“对审批迷恋、对监管迷茫”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单位把职责挂在墙上,对自己有利益的事情争着干,没利益的事情就弃之一旁……
“放权”并非“放任”,“简政”不是“减政”。李克强总理就强调,在“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之后,还要拿出“责任清单”。这意味着,不仅要有“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权力清单,更要有“法定责任必须为”的“责任清单”。这次北京公开“责任清单”,让社会来监督,对公务人员本身就是一种鞭策。
“责任清单”有了不兑现就会沦为一纸空文。要让“责任清单”落地有声,需要配套惩戒措施,由“责任清单”走向“问责清单”。一旦权力越位、错位、缺位,就应严肃追责。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权力的行使而无严格的追责机制,就一定会出现职能退化或者权力的滥用。唯有责任如影随形,才能更好地确保权力运行不逾规制、造福于民。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