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脚踩坚实大地 勇攀文艺高峰

四川:脚踩坚实大地 勇攀文艺高峰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内在规律,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文艺“依靠谁”“为了谁”这一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为文艺创作走出有“高原”缺“高峰”怪圈,推动新时期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脚踩坚实大地 根基在于站稳群众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的实践和生活比喻为文艺创作的“大地”,形象生动,意蕴深刻。一切文艺工作者只有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双脚踩在这块大地上,增强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站稳群众立场,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作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才能真正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人民是文艺创作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是文艺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风”与“骚”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学尊奉的两大传统,而《国风》中的作品全部都是对广大人民的生活和实践的真实表达,历史上伟大的作家都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创作出了不朽作品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把广大人民的生活作为自己表现的核心,“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他成为中国文艺史上当之无愧的“诗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同样把人民作为自己创作的源泉,“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君看石芒碭,掩泪悲千古”,所以,他成为中国文艺史上熠熠生辉的“诗仙”。相反,脱离人民、脱离生活就只能创作出内容苍白、风格卑下的作品。只有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实践中去寻找素材、吸取营养,才能够创作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作品。如果脱离人民,仅仅立足于个人小圈子的风月和梦想,就只能创作出颓废萎靡之作。

人民是文艺审美最有发言权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坚持从群众中来,从人民丰富的生活和实践中吸取营养而后进行创作;坚持到群众中去,把人民的实践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真正表现出来,交给人民去鉴赏、去评判,这是艺术的历史唯物主义。因为人民对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体验最深刻、最准确,感受最真实、最强烈,文艺表现是否准确、是否深刻、是否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实现了有机统一,也只有人民才看得最真切、才最有发言权。任何孤芳自赏都只能是一厢情愿的自我陶醉。如果一部作品能够真实地表现人民的生活和实践,又能够与人民产生共鸣,就能够成为经得起人民的鉴赏和评判、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作品。

人民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真正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人民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他们不断创新生活、创新实践,不断为文艺提供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内容和源源不竭的素材。只要我们始终脚踩坚实大地、与人民同行,我们就能创作出与美丽同在、与历史同在的优秀作品;就可以不断创新文艺内容,推动文艺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