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有别” 化解船舶业过剩产能(2)

摘要:当前船舶业化解过剩产能面临地方政府动力不足、兼并重组成本过高、转型金融支持乏力等困难,亟待在鼓励大型船企国际合作、出台支持中小企业转型重组配套细则等方面予以助力。

关不掉 并不起 转不动

船舶行业调整的关键在于消化当前已有的大量过剩产能。记者采访发现,化解造船过剩产能“知易行难”,面临地方政府动力不足、兼并重组成本过高、转型金融支持乏力等诸多瓶颈。

一是“关不掉”,地方政府意愿不足。船舶企业在市县范围内往往是重点骨干单位、利税大户,不少企业更是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等优惠政策招引来的大项目。江、浙两省多位船企负责人说:“对一些困难造船企业,地方政府宁愿让其维持着,也不会让其死掉。一旦关闭,企业银行债务、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等压力全都转移到政府身上,特别是财政减收、职工再就业,是政府难以承受之重。”浙江某国营船厂负责人说:“去年我们就同意解散,但政府觉得每年还有千万税利,关掉可惜了。”

2

(图片: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小沙街道海边的船舶修造企业。)

二是“并不起”,兼并重组成本过高。记者调研了解到,对一些中小船厂而言,化解过剩产能的出路之一是兼并重组,而在实际操作中,税负成本过高让他们“敢想而不敢动”。据粗略统计,企业资产转移要缴纳营业税、契税、土地税、企业所得税等,约占整个转让价值的15%以上。“企业转让清算,设备买来5000万,现在以3000万转让,本来就已经亏了,还要缴那么多税,压力太大。”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政府副区长蒋国平说。

三是“转不动”,金融支持体系乏力。采访中,一些传统造船企业虽然转型意愿强烈,但迫于资金压力,眼下仍维持“勉强过活”状态。浙江椒江地区多家船厂眼下亏本运营,企业负责人表示:“没办法,不造船银行就要收贷,死得更快。船实在没人要,就自己干航运,做一天算一天”。椒江船舶行业协会会长的冯尚兴说,“主要困难是融资,银行把我们列入了黑名单。”浙江三门县27家船厂中,有三、五家维持生产渔船、油船,还有一家企业转型做钢结构,但发展前景堪忧。“三门的企业规模不大,往高端船舶行业转型面临后续资金、疏通市场等制约,步子迈得很艰难。”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