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印万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融入文艺作品的途径
佛家偈语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水月之喻,被概括为“月印万川”。宋朝理学大家朱熹对此发挥说:如水中月,须是有此水,方映得那天上月。若无此水,终无此月也。并由此引出“理一分殊”的概念。其意为:“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天地之间,人物之众,其理本一,而分未尝不殊也。”就是说同一本体显现为形形色色的事物,千差万殊的事物的本质又是有同一根源的。这就好像天上只有一月,而映照在江河湖海之中则有万月;另一方面,千差万别的事物源于一理,犹如江河湖海之万月,仍本于天上的一月一样。由佛家的“月印万川”到理学家的“理一分殊”,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艺作品中的呈现很有启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便是那“月”那“理”,映照核心价值观的各式各样的载体便是那“水”那“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内涵,就像月亮的光辉在不经意间悄然遍洒山河万川一样,要悄然铭印到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制作、传播的方方面面,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融入文艺作品的基本途径。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源于生活的文艺作品更是丰富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不是标签,不是口号,光贴上、喊出没有用,否则既是对它的浅薄图解,又是对艺术的无情亵渎。它像生命之气,是每一部作品的内在魂魄。无论关注的是历史还是现实,是商场还是官场,是情战还是谍战,是军旅还是家庭,《寻路》这样的宏大叙事告诉人们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有多么不容易,《媳妇的美好时代》这样的“小叙事”在非洲热播,也让当地百姓了解了中国人的酸甜苦辣。舒缓为溪,低吟浅唱,沁人肺腑;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振奋精神。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月”,需要以“万月”即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来反映、弘扬,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将经典题材赋予清新风格、将主流价值揉入时代元素、将历史史实适度艺术加工,都是文艺创作的创新之道。要赢得受众,先要打动受众;要打动受众,先要吸引受众。只有先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契合受众的欣赏口味,他们才会被感染、被打动,才会去思考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才会主动地接受教育和启迪,我们的创作目的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当然,再有创意的形式也是有意味的形式,如果缺乏思想性,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本源,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就失去灵魂,失去内涵,变得浅薄乏味,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文艺反映现实,历来都不是纯客观的再现,必然浸润创作者的主观选择、价值评判、风格特色,因此,文艺也被认为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古往今来,绝大多数文艺都在传递正能量。但我们也看到,一些文艺作品亵渎艺术、消解崇高、泯灭人类尊严。有的以痞子习气调侃历史,嘲讽经典,大兴恶搞之风;有的以市侩的油滑卖弄自己的小聪明,让模仿剽窃之风大行其道;有的以阴暗的心理展览卑污、腐朽和粗俗,毫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情感;有的以小市民的“婆婆妈妈”敷衍成文,任由自己的小感觉四处泛滥。胆大妄为取代了公平正义,坑蒙拐骗取代了诚实守信,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取代了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这股低俗浊流,虽然不是文艺的主流,却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文化形象。试想,如果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之,那就必定会被其他价值观所塑造;如果不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印记,那就必定会被打上其他价值观的印记。十分明显,作为一种内化、融入途径,这里所说的“月印万川”,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印”,去标记所有的文艺创作。如果我国庞大的市场所流通的主要文艺作品是按照其他文化强国的价值观念炮制的,那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只能沦为他国文化精神的“跑马场”,成为毫无文化主权、文化生命的空场。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些重大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新特征、新走向有着不同的敏感度和不同的把握方式,那些敏感度与把握力强的国家与民族,便自觉成为人类新文明、新文化的创造者、书写者;那些敏感度与把握力次强的国家和民族,便自然成为人类历史新篇章的观看者、适应者;那些敏感度与把握力差的国家与民族,便只能被历史所淘汰。有鉴于此,我们的文艺作品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就应自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坚实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内在魂魄,以崭新的印记铭刻中华民族的腾飞足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