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拒收红包协议”能否杜绝“红包陋习”?(4)

【案例】“拒收红包协议”能否杜绝“红包陋习”?(4)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仅靠签一纸“拒收红包协议”无法根本扭转医生收甚至讨要红包的怪像。要解决红包问题手段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医生的收入问题,二是医生的法律道德问题。医生的收入全国平均来说确实整体偏低,而我国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确实偏低,这就导致医药不分家,医生收红包等问题。今年年初,钟南山曾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4年医改进展不大。因为衡量医改的成效标准有三个:一是看病贵看病难是否得到解决;二是医患关系如何;三是医护人员积极性是否有所提高。这三方面都没有什么进展,妄想通过一纸通知来改变收红包的陋习,实属艰难。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的是,收受红包同时也是医德问题,我们的很多医生,医德丧失,讨要红包,冷漠势利,完全丢失了“医者父母心”的的古训,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但“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市场经济条件下,又有多少医生忘记了当初的誓言呢?

从目前签“拒收红包协议”的效果来看,应该说是不错的,北京煤炭总医院早在今年3月4日就在北京率先执行了“医患双方同签拒收红包协议书”。该院院长王明晓表示,目前医院执行得非常正常,带来的客观效果是好的。这说明在医改推经的同时,进行医德的提醒有积极意义,无需和它势同水火,弃之如敝屣。

【启示与思考】

不可否认,在一些地方,医务人员收受患者及家属的红包已成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而“拒收红包协议”目的在于将外部控制和内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杜绝失范行为,可谓初衷良善。也应当看到,“拒收红包”本是从业的基本准则,付诸签协议的方式,无非是在形式上对这一准则进行强调。然而,在信息不对称和权利失衡的格局下,患者送红包有着错综复杂的动机。光有道德约束,缺乏配套的行业监督,很难制止这股歪风。

一些医生之所以敢收红包,完全不顾及医院及自身的声誉、形象和前途,与我们目前的医院管理体制和医生管理体制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医疗机构与医生的管理办法科学,医生收红包会被追责,甚至还有可能丢掉行医资格,相信所有的医生——即便没有所谓的拒医患“红包”协议,也不会有谁愿意去收,更不存在索要红包的可能。

除了政府从长期着眼,持续不断加大投入,配建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外,就目前而言,更亟须采取有效措施,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和信息更透明、更均衡,发挥最大效用;让医生的每一个行为都与自己的声誉和前途挂钩,产生自觉抵制医疗红包抗体;进一步加大落实医疗廉洁自律制度力度,以及配套制度建设,用严格的监管禁绝医疗红包现象。

杜绝“红包陋习”的关键,外在的刚性约束力量不可或缺。根本恐怕不在于签一个拒收协议,而在于不断提高医生收红包的机会成本。同时,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辛勤付出的医务人员获得体面、有尊严的收入。如此才能让医务人员对红包不敢收、不能收、不想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