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4)

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4)

三、全面把握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的内涵和实质

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其内涵和实质就是要正确解决三个“如何对待”。如前所述,我们党正确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历了长期曲折的过程,终于形成了今天成熟而又正确的认识。我们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与正确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情形类似,正确解决其他两个“如何对待”也经历了不寻常的过程。

1.从党自身的认识看,“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延安时期是党告别幼年进入比较成熟的时期,也是党能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同上书,第708页)此前,毛泽东还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同上书,第533页)毛泽东还批评了当时存在于党内一些同志身上的不良倾向,即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还是漆黑一团”。毛泽东的这些论述代表了当时党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虽然受到干扰,但从总体上看基本坚持了正确的认识。随着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左”的思想不断发展,尤其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了严重问题。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把孔夫子视为复辟封建主义的总代表,等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恢复了原先党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并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这一令人鼓舞的口号。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党的十五大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出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党的十六大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包括中华优秀文化在内的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七大全面论述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且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些阐析把我们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到新的境界。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