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梦想,人人的梦想都能实现,这样的理想世界,当然很难建立。但是,让多数人实现梦想,是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只有做到这一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文学应坚持自己的独特方式
张江:文学可以筑梦,也需要筑梦,但前提是,一定要以文学的方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文学汇入国家和民族的话语交响,不是要求文学家发出政治家的呼喊,也不是要求作家给出社会学家的行动路线。文学,只有站定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声部,用自己的方式发声,它的存在才有价值、有意义。
张柠:作家书写中国梦,必须坚持文学的方式。这里有一组关系,必须梳理清楚。其一,文学的发展需要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宏大叙事之中。惟其如此,文学才能规避孱弱的独语,在与万千大众的和鸣中收获厚重与博大。其二,在国家和民族的叙事交响中,文学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特方式,否则它的存在就会被淹没,进而失去意义。当前,中国梦凭借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已经成为包括作家艺术家在内的全民族的共识,文学当然需要汇入其中。但同时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文学能不能坚守住自己的独特方式,充分运用和发挥自身所长。
一些作家经常犯这样的毛病,写个人、历史、情感等题材,怎么写都好,活色生香,游刃有余。但是,一旦表现的内容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立刻就忘掉了自己的作家身份,忘掉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将自己变身为政治宣讲者、政策解读者,概念化、口号化随之而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这一问题始终存在。说到底,这是对文学独特存在方式的放弃,是对文学基本规定性的忽视。这就提醒我们,今天的文学要想书写中国梦,必须找到和坚持文学的独特表现方式,通过优美的语言、诗意的笔触、丰满的形象,传递温暖、感动、激情、力量,让梦想在心灵深处找到安放之所,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搭建起精神的桥梁。
因此,中国梦不应该被处理成一个简单的政治口号。它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也是千千万万鲜活的生命个体对未来的憧憬和希冀。它可以驻足在一个企盼的眼神中,也可以融化在一声嘹亮的歌唱里,它可以是一个少年的出门远行,也可以是一个老者的翘首遥望。梦想,唯有具体而生动,才具备指引我们前行的力量。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除了思想之深刻,还必须化无形为有形,将深刻的思想意象化、感性化、审美化。这既是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它的独特优势。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梦想进发的途中,文学能否发挥独特作用,实现独特价值,关键正在于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