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显示,分值最高的期刊总得分为119.2604分。请问今年的评价是完全采用了上面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吗?
荆林波:没有。为了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进行评价,也为进一步检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我们结合实际情况特别制定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试用版)”,它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子类。因为部分指标难以获取,“2014年试用版”选取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大部分指标,对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进行评价,其一级指标“吸引力”的分值为80.5分,“管理力”的分值为15.5分,“影响力”的分值为53分,总分值为149分,比全部评价指标体系总分值少59分。
兼容主客 力求公正
《中国社会科学报》:总体上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哪些特点?
荆林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强调学术性评价,同时加入意识形态属性指标。虽然评价客体是学术期刊,但鉴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该指标体系特别强调期刊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和学术导向。
定性定量相结合,突出同行评议在评价中的作用。针对现有期刊评价中“专家定性指标为辅”的情况,该指标体系设计了学科专家、编辑专家与重点读者三个层面的专家定性评价指标,以期多层次、多视角地反映不同群体对期刊的认知,增加同行评议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
指标体系设计合理,更加契合期刊编辑出版流程。该指标体系分别从吸引力、管理力与影响力三个方面对期刊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管理力指标突出了对期刊业务流程的评价,从而起到促进学术期刊强化内部管理、流程管理和人员管理等作用。
评价打分具有延展性,并引入了扣分机制。目前,学术界面临着诸多学术不端现象:论文作者违背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期刊编辑部为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采用不正当手段互相引用、交叉署名;不以论文质量为标准,变相买卖版面。为此,该指标体系引入了“学术不端”指标,引入扣分机制,将其设为扣分指标。
重视刊物论文质量,推出“以文评刊”指标。该指标体系引入对期刊刊载论文质量的评价,从期刊论文获奖和论文引用文献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扭转完全“以刊评文”的局面,督促期刊编辑部提高论文编校质量。
关注期刊传播形式变化,将期刊网站建设、开放获取等情况纳入评价范围。纸质期刊受到数字媒体的冲击,面临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期刊管理力、增强与外界互动联系、扩大期刊影响力等诸多任务。所以,该指标体系与时俱进,引入了网站建设与稿件处理系统、开放获取等评价指标。下一步,我们将更多地关注刊网融合的趋势,引导传统纸质期刊的转型升级,促使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