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足鼎立” 尚需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当前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状况如何?
荆林波:我国的学术期刊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术期刊评价研究逐渐在学者和图书情报机构中展开。这些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上,大多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测定核心期刊,较少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逐步进入研究视野,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目前,除学者的个人研究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编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呈现“四足鼎立”的格局。客观地讲,这些机构的研究成果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那么,我国学界开展的这些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是否完善?
荆林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值得学界共同探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认为,我们现有的评价研究已在图书馆服务乃至科研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评价理论、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及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评价活动中的意识形态属性不突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亦是如此,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现有的期刊评价活动中,期刊的学术性得到充分强调,但期刊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却很少提及,未明确设立意识形态属性的评价指标,也未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意识形态属性。
第二,评价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性有待提高。目前,各评价机构除公布最终的评价结果外,均会不同程度地公布其评价采用的指标、评价指标的算法、专家打分的方式及权重等内容,但是其采用的原始评价数据基本不公开,数据透明性不高。这样一来,评价数据是否准确就无从考证,对评价机构的评价活动进行监督也无从谈起。由于学科差异的存在,对属于不同学科的期刊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或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是恰当的,但是对于同一学科的期刊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却是欠妥的,导致评价的公平性受到挑战和质疑。整个评价活动如何运行,评价活动的公正性如何保证,这些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的观点认为,既有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指标体系等方面也存在需要完善之处。对于这一点,您怎么看?
荆林波:的确如此,现有评价体系的定性评价方法尚待完善。现有的期刊评价方法,基本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为主,但定性方法运用的范围和方式、发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效果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有的仅对部分期刊实行专家定性评价,对于其他期刊而言,则完全靠定量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有的专家团队构成较为单一,不能充分反映专家、编辑、学生等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有的评审专家数量较少,这就导致可能出现“长官意志”、“一言堂”现象。从现有的定性评价方法看,即使专家对期刊进行了定性评价,其评价结果也往往是仅供参考,对整个评价所发挥的作用不够。
另外,在评价指标设置上,关于期刊发展的导向性指标较少。现有的评价指标以“下载量”、“被引用次数”、“被转载情况”等刊出后出现的结果作为主要评价内容,这往往导致本末倒置:部分期刊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方法,过度追求刊出后的效果和影响,甚至采用一些非常规手段提高指标值,而未真正去“苦练内功”。评价是个“指挥棒”,合理设计评价指标,促使期刊在提高选题组稿能力、提升编校业务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对促进期刊长期发展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目前这种引导期刊注重自身发展的指标还较少,我们在设置指标时需要注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