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的思考和建议
我们应盯住质量工作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深处着力,定向施策,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更多运用改革创新,在“激活力、补短板、促改革、强基础”上下功夫,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打造中国升级版。
“激活力”,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强化放管结合,是本届政府自我革命的“先手棋”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一招。产品闯市场不能光拼价格,更主要的是要以质取胜。深挖改革潜力,用硬措施打掉“拦路虎”,最大限度地释放质检改革红利,最大限度地依法依规为企业发展“松绑”,让企业在市场搏击中强筋健骨,不断提升质量竞争力。
“补短板”,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质量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从“以事前审批为主”转到“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实行“宽进严管”,这是行政管理理念和模式的重大转变。在质量安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总体上仍是我们各级政府工作的“短板”。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这样才能实现优胜劣汰,才能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才能促进企业专注于提升质量。我们应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改革政府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从对市场主体的监管转变为对监管者的监管,拿出“权力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理出“责任清单”,“法定责任必须为”,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加快完善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让失信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建立质量统计分析和信息披露机制,定期进行质量状况分析。严厉打击质量违法和进出口逃避监管行为,严肃查办制假售假大案要案,集中整治问题多发、事故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地区,特别是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惩处,绝不手软。
“促改革”,增强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改革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建设质量强国最根本的动力是改革。我们要按照“主动作为、舍得放权、形成合力、统筹规划”的要求,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尽快建立质监分级管理后质监工作新秩序。全面取消一般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检验,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关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合作,探索试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研究提出区域性检验检疫一体化建设方案。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制定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打造自己的检验检测航母,抢占和掌握检验检测市场的话语权。探索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逐步改为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变事前备案为事后监督。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改革红利”转化为“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民生新福祉”。
“添后劲”,提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质量基础,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为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标准是技术法规,是加强政府宏观管理的有力抓手,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手臂。改革完善强制性标准管理,建立统一、权威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内外销产品标准水平统一。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计量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家安全的技术基础。加快完善国家计量基标准和量传溯源体系,积极采用先进的计量测试技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是国家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建立实施新能源、碳减排、信息安全、现代服务业等新领域认证认可制度。加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跟踪、研究、通报、应对和反制力度,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同时借助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倒逼作用,促进我国企业按照更高的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层次,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通过我们的努力,进一步夯实质量发展基础,筑牢质量发展大堤。
(作者单位:国家质检总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