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来,综合实力日益壮大。日喀则同全区一样,经历民主改革的洗礼,社会制度的千年跨越,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中央关心、全国支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夯实基础、增强后劲、调整结构、培育产业为抓手,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二五”以来,地委、行署深入实施抓住资源优势,运用招商引资和市场运作两种手段,打造城郊、牧矿、旅游边贸三个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使日喀则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地区生产总值由1964年的0.5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45亿元,增长258.9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964年的77.3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80900万元,增长1047倍;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有机之乡、生态家园”品牌,三次产业结构由1964年的76∶1∶23优化调整2014年的19∶32∶49。
50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重点争取国家投资,高效落实援藏投资,积极吸纳社会投资和招商引资,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大力实施以日喀则为核心,以江孜、拉孜为双翼的“一核双翼”城镇发展战略,整合10亿资金,实施了日喀则市区街景改造,市政道路改建,棚户区及巷道改造和新城区建设,日喀则市区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谢通门、南木林县城大扩建,拉孜西部中心、萨嘎西部驿站和聂拉木、吉隆口岸功能大改善,亚东、岗巴、定结、康马城镇化整县整乡整村大推进,全地区城镇化率达到22.4%。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日喀则机场顺利通航,拉日铁路建成通车运营,18县(市)全部通油路,所有乡镇全部通公路,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万公里。
50年来,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一系列惠民富民政策,大力发展生产,促进群众增收,各族群众生活大幅提高,过上了基本小康的幸福生活。特别是“十二五”以来,认真落实民生政策,重点办好民生“十件实事”,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农牧民收入大幅提高,建成农牧民安居工程12万户,67万农牧民迁入新居;建成3388套廉租房、周转房、公租房,干部群众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社会保障水平有效提升,养老、医疗等五大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扩大覆盖,社会福利、公益事业、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救济救助力度不断加大。积极促进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以内,推进高校毕业生全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及时组织动员“9·18”地震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优先发展教育,15年免费“三包”政策有效落实,中小学、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75%。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1964年的5%提高到35%。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设施今非昔比,文化遗产有效保护,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得到大力保护和弘扬。推进文化惠民,所有村(居)和寺庙实现书屋全覆盖,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92%、95.07%。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通信网络实现“乡乡通”,覆盖率达到100%。落实卫生惠民,“一村一卫生所”目标全面实现,农牧区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50年来,社会和谐稳步推进。全面贯彻中央对十四世达赖集团的斗争方针,始终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认真落实区党委关于维稳工作的决策部署,有效维护了日喀则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先后选派3批2万名干部进驻1673个村(居)开展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实现干部驻村全覆盖;选派958名优秀干部进驻341座寺庙,实现干部驻寺全覆盖;建立108个便民警务站,实现全地区城镇网格管理全覆盖;建立联户单位1.9万个,实现“先进双联户”创评工作全覆盖;充分发挥军警民联防联控、单位内保和“护城河”检查过滤作用,实现社会面管控全覆盖。狠抓边境线和铁路沿线安全管控,确保铁路沿线、边界线、边境线“两边一线”和谐安宁;狠抓专项安保、反自焚专项斗争、反恐怖专项工作、打击整治专项行动,维护了社会持续稳定;狠抓“扫黄打非·珠峰工程”,大力实施“村村通”、“户户通”工程,保证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狠抓维稳班子建设,配备专职副书记负责维稳工作,增强了维稳力量;狠抓维稳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平安日喀则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0年来,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局面。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百万农奴解放、西藏自治区成立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不同时期涌现出了大批模范集体、模范个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局面不断巩固发展。大力实施“兴边富民”项目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边境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建设,发挥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三个离不开”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和生动实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