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6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原县级日喀则市改为桑珠孜区,这是西藏除首府拉萨市之外的第二个地级市。撤地设市,让日喀则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日喀则各族干部群众将以更加昂扬、更加奋发、更加开放的姿态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开启奋力推进日喀则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征程,揭开实现中国梦的新篇章。
回顾过去 成就辉煌
日喀则地区史称“藏”、“后藏”,藏语称“喜格孜”,意为“水土肥美的庄园”,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南部,西衔阿里地区,北靠那曲地区,东邻拉萨市与山南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日喀则历经风雨沧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早在远古时期,就有藏族先民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元朝时期,中央政府通过后藏萨迦派对西藏地方实施有效管理,对维护祖国统一和促进西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清代以来,日喀则更是在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敌入侵的伟大事业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日喀则,标志着日喀则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59年,西藏开始民主改革,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了人民政权,日喀则从此由封建农奴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农奴翻身做了主人。1964年5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56次会议决定,合并日喀则、江孜两个专区,成立日喀则地区。
沧海桑田,山河巨变。日喀则地区成立以来的50年,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攻坚克难,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取得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光辉业绩,古老的后藏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今天的日喀则,呈现出“五个大地区”的特点。一是人力资源大地区。全地区人口78万,约占西藏总人口的1/4,其中藏族占95%,还有汉、回、蒙等15个民族及夏尔巴人和达曼人。二是农牧大地区。全地区耕地面积8.9万公顷,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占全区粮食产量的一半,农业产值居全区第一位;草场面积1232万公顷,畜牧业产值居全区第二位。年楚河青稞、白朗蔬菜、拉孜油菜、艾玛岗土豆、桑桑酥油、帕里牦牛和岗巴羊享誉区内外。三是矿产大地区。全地区18县市发现矿点约300处,已探明矿种46种。谢通门、仲巴、昂仁、南木林等县立足“矿业兴县”,矿业开发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四是旅游文化大地区。日喀则是历代班禅驻锡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地区共有寺庙341座,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和白居寺驰名中外。“堆谐”、“洛谐”、“甲谐”等民间歌舞和“迥巴”、“香巴”、“江噶尔”传统藏戏等文化资源丰富。精品旅游线路有红河谷之旅、珠峰之旅等,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共有5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就坐落在日喀则境内。五是边贸大地区,与印度、尼泊尔、不丹三国接壤,边境线长1753公里,约占全区的1/2,边贸优势独一无二。18县市中有9个边境县,对外边境通道227个。现有口岸5个,全区31个边民互市贸易点日喀则就占了28个,初步形成了“毗邻三国、横跨九县、通道优良、互市广布”的边贸发展格局。
峥嵘岁月,一路跋涉。50年光阴荏苒,春华秋实;50年风雨历程,沧桑巨变;50年岁月如歌,成就辉煌。
50年来,日喀则地委、行署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地情,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用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奋发进取,砥砺前行,在这片古老而文明、美丽而富饶的大地上,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美丽画轴,谱写了一曲曲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文化繁荣、宗教和睦、生态良好、边防巩固、党建加强的壮丽篇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丰硕成果。尤其是步入“十二五”以来,新一届地委班子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和俞正声主席“依法治藏、长期建藏、争取人心、夯实基础”的指示要求,按照自治区党委提出的打造发展稳定先行区和营造和谐稳定、科学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生态良好、党的建设六个新气象的战略部署,千方百计抓发展,全力以赴保稳定、大力保障改善民生、巩固发展民族团结,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切实促进宗教和睦,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有力维护边境安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作出了重要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