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法治建设视域下社会组织的发展愿景

吉林:法治建设视域下社会组织的发展愿景

摘要:社会组织作为人民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法治建设视域下,为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作用,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全文分四处共八次提到社会组织,因此,认真学习和探究法治建设视域下社会组织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时代课题。社会组织作为人民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法治建设视域下,为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作用,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强社会组织立法,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这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当前,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的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有全国人大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的法律,如《宪法》、《民法通则》、《民办教育促进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也有国务院制定颁布的专门性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以及地方性法律法规等。其中,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的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及社会团体法人四种类别,没有公益法人这种分类法。公益法人一旦设立以后,其权利能力仅限于其章程所规定的公益范围,不能从事营利性活动,否则,其权利能力会被剥夺。但我国许多事业单位法人及社会团体法人实质上属于公益法人。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逐步推进,应探索实行公益法人资格立法,让公益性社会组织享受更多的税收减免及优惠政策,从而大大提高其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统筹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二是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立法。《决定》指出要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参与制定《社区矫正法》。探索开展社会组织进社区活动,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服务。

实行混合管理体制,发挥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的作用。按照社会组织的不同类别分别实行直接登记和双重管理的混合登记管理制度。申请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及城乡社区服务四类社会组织,可以到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对申请成立政治法律类、宗教类、境外社会组织驻华机构,实行前置审批再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混合登记管理体制有利于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有利于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有利于发挥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行为引导、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有利于加强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引导和监督其依法开展活动,有利于加强对离岸社团的监管,有利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尤其是重点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完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同时,党的领导也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凡是健康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都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作用充分发挥的社会组织,具有同党保持密切联系的强烈愿望。为此,各级党委要领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在依法治国中积极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各级社会组织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作用,统筹指导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探索对“党组织、党员、党务干部”进行“三孵化”,努力使社会组织党组织应建组建率达到100%,实现哪里有社会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