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探寻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2)

王树增:探寻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2)

——学习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系列文章之四

武器简陋、兵力不足的军队,对抗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兵力庞大的军队;数量不多、面积有限的解放区,最终扩展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发生在1945——1949年的解放战争,是中国当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之所以重大,不仅仅是战争以巨大的规模载入历史,更重要的是战争的结局决定了今日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样式。我用4年时间创作了上下卷的《解放战争》,这本书与其说在写战争,不如说在写政治。我在书中记述了数百万支前民众中一位普通的青年农民。这位青年农民推着小车,自带干粮,风餐露宿,跋涉数百里地,双脚已经磨烂,为的就是把两发炮弹推上淮海战场。到了我军的炮兵阵地上,他坐在地上不走,说很想看看他送上来的炮弹如何发射出去。在这位青年农民心中,仿佛这两发炮弹是否能打出去关乎到穷人能不能翻身的问题。这不是玩笑话,这就是民心所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弄不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忘记了人民,甚至侵害或背叛人民的利益,就不是共产党,就会面临被抛弃、被击垮的危险。毋庸讳言,近年来,对于当代中国革命战争史,出现了多种解读方式,我的写作只是其中的一种声音,我很愿意发出自己的声音。仅就《解放战争》而言,我的认知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人民必须作出选择,而我们的先辈们不但迅速选择了,并且将这种选择付诸于行动,从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人民的选择是决定共产党人所领导的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因为在这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中,最动人心魄的是战争参与者精神世界的激荡。那些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而流血牺牲的官兵,他们绝大多数是贫苦农家子弟,为了获得梦想中渴望的生活前景,他们在战火里逐渐成长为激情似火的理想主义者,成长为可以为国家命运的改变而献出生命的人。这种人生升华的过程,是一个国家人民精神生活最动人心魄的情景。

如同一个人需要知道他的家谱一样,一个国家和民族须有一部代代相传的可以依循的精神图谱。我崇尚文以载道的文学精神。文学不但是审美意识形态,也是社会意识形态,肩负着滋养人类心灵、托举社会道德、铸造民族文化的神圣使命。古往今来,凡是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凡是流传长久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所致,无一不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军旅文学艺术工作者的第一身份是军人,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我们履行军人职责的一部分。因此,只要穿着军装,想的和做的,只能是完成一名军人应该承担的时代任务,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人民的事业、军队的文化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觉地承担起先进文化排头兵的职责与使命。我将以更加饱满的创作激情和写作精神,完成我的中国革命战争史系列的最后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抗日战争》。我将以全景式的宏大叙事,为当代中国读者书写这样一种精神: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饱受屈辱,但这个民族从来没有向任何入侵者低下头颅。大风起兮,壮士出征,英雄的鲜血浸染了田畴旷野,不死的英灵守望着江河山川。抗日战争史将用中华民族的胜利书写出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只要这种精神和力量代代相传,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