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上讲,郑州市“蓝天”工程白皮书已出台一年多,日程表已走过一半。虽然各类统计数据不停翻新,但从民众的切身感受来看,大气污染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改善。这不得不让我们问一句:当初制定的那些治霾规划,究竟有没有经过科学论证?还是说,那些举措在执行中打了折扣,所以效果不佳?如果只给市民一个看似美好的“画饼”,却不能切实改善空气质量,必然会使政府公信力受损。
事实上,经过最近几年的研究和探索,社会各界已经基本弄清雾霾的成因,在如何治霾上也已有一些共识——一个普通市民都能列举出严管污染企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加强建筑工地监管的建议,就是最佳证明。之前在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地区采取的一些临时治霾举措,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更说明我们已经基本找到了切实有效的治霾“药方”。现在的问题是,应该如何从这些临时举措中吸取经验,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势,找到常态化的治霾良策。
只有积极行动,才有改变现状的可能。面对已经常态化的雾霾,这位拒绝麻木的市民值得点赞;这封备受关注公开信提醒地方官员,普通民众对治理雾霾的期待很高,相关职能部门更不应麻木或敷衍了事。当然,雾霾成因复杂,治理需要多管齐下,并非是靠市长一人之力就能实现的。但是,如果每一届政府官员都能在任期内为治理雾霾多一些真行动,多一点贡献,民众就能早一些常见蓝天白云。郑州如是,其他城市亦然。
【启示与思考】
从市民在网上发表公开信,到市长秘书回应“老百姓提点儿意见,我们虚心接受,发点儿牢骚,就是骂骂我们又怎么样”获赞,再到市长发公开信谈治霾,市民与官员都在以公开对话的形式交流。这起事件堪称官民良性互动的样本,让我们看到了关心公共事务的公民精神,也看到了地方政府善待群众批评的胸怀。
尽管这位老新闻工作者的公开信措辞激烈,但其出发点无疑是善意的。发表公开信呼吁市长治霾,本身就说明市民对政府治霾抱有较高期待,也相信政府官员会关心百姓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除了一些情绪化表达,这位市民还在公开信中附上三个治霾建议,这种公民自发且富有建设性的建言献策,值得我们点赞。
雾霾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涉及到责任问题。普通人的关切,老市民的致市长公开信,恰是问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失职所在。雾霾来势汹汹,作为市长就该积极作为。在此语境下,还应保障民众的知情权,环保部门和气象部门应及时将空气污染状况以及相关应对措施传达给公众,职能部门当及时作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去年,京津冀吹响“呼吸保卫战”的号角:北京下调了“十二五”期间的GDP增速;天津出台的区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中,将生态环境分值提升至第二位;河北大幅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的权重,加大对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排放物削减率的考核。将环境保护与政绩考核挂钩,充分调动了地方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日前京津冀再次联手出击,使得北京在亚太峰会期间,治理雾霾效果也很好。事实证明,“首长负责制”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
“骂”市长的公开信就像电视问政那样,也是一种公民“问政”。这种“问政”是对首长负责制考评体系的一种很好的补充。群众眼睛是雪亮的,治理雾霾让群众满意,接受公众大考,更有说服力。为了看到蓝天白云,为了实现“美丽中国”,希望快速听到郑州市长回复治霾“好声音”,看到治霾好行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