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回应“治霾公开信” 体现官民良性互动(3)

市长回应“治霾公开信” 体现官民良性互动(3)

市长都应有“骂骂又怎样”的胸怀

最近很多城市被雾霾笼罩,郑州市民的公开信,确实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但如此直言不讳对市长指出,很多人在“埋怨你,指责你,谩骂你”,还是不多见。

秘书为市长“代言”,其态度值得肯定。希望“骂骂又怎样”,是市长以及地方政府发自肺腑的看法,而不只是应付舆论的暂时表态。同时也希望市长“应该认真对待”的回应也能进一步落实到位。民意有时就会以刺耳的声音表达,只要不是恶意攻击某个官员,没有逾越法律的边界,官员应有坦然承受的胸怀,并“听懂”相关言论背后的理性诉求。

这份公开信的最大诉求,是地方政府应加大治霾力度。但市长具体该怎么“认真对待”,或许并不那么简单。公开信的三条具体建议,市长能否“照单全收”,也存在很大的疑问。拿“市内汽车单双号限行”来说,公开信未必能代表当地所有市民的声音。

市民公开信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多么完美的治霾方案,而是传递本不该被忽略的民间呼声。在过去的治霾中,很多地方政府“关门决策”,并未将民意纳入决策渠道,市长到底忙了些什么,市民无从知晓、无从监督。若市民有其他渠道反映意见、在日常决策中拥有话语权,可能也就无须采用公开信的形式了。

面对这封传达“谩骂”之意的公开信,郑州市长坦然面对,并承诺“认真对待”的态度值得肯定。但承诺之后,更重要的是执行。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要从市民粗糙的表达中,“听”出真正的诉求;就是要完善决策和执行机制,比如在监督污染企业、监督工地扬尘时,善用市民治霾热情,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这更是一个市长所应有的胸怀与作为。

市长回应公开信不仅是态度更是治霾力量

对于网友提出的雾霾治理的公开信,一般人只是看看,或放在一边,或者找借口说明原因,采取不理会的态度,而不是主动去回应网友。对此,网上也在流行一种说法,就是说敲边鼓式的回应,是官方式回应,回应不切主题,不着边际,给大家的感觉,这样的回应不是积极的,也不是主动的,只是应付差事,以此来平息网上舆论而已,回应的也不是市民关切,回应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

可是郑州市长并非如此,而是积极主动的回应了网友的公开信,并且表示将认真对待,对此,市长秘书还称“骂骂无妨”,给人以新的作风扑面,而且也是真正的回应公众关切,回应公众诉求的态度和措施。

其实,这不仅仅是态度,更是治霾的力量,是郑州治霾的力量,是从网友那里吸取郑州治霾的力量。

当然,雾霾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也并非一时之治,或者说来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能解决了的,而应该是大家互相配合,人人都不是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而且是战斗员,这样形成让治霾形成“绵绵之力,九九为功”,定会让雾霾不在,而是“郑州蓝”,是郑州的蓝天白云,也是市民的幸福生活。

可是,当下一些地方,把治霾虽然抓在手上,却始终落实不在行动上,或者认为,这是社会效应,并非是政府一家就能解决的问题,这种态度不是治霾的态度,是一种懒惰的态度,结果雾霾天天有,百姓天天骂,“怨声载道”。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当然态度也决定高度,决定力度。郑州市市长的态度就是一种高度,也是一种力度,面对网友的埋怨,并没有对网友指手划脚,而是俯下身子,干当学生,积极回应网友的公开信,并将其凝聚成治理郑州雾霾的重要力量,而且也为自己工作吸取营养,这才是治雾之道路,也是治霾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