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指责埋怨的切实压力
一封公开信,只是一己之见,不具民意代表性。但是,公开信引发公众关注,政府的回应,就是对待民意直接表达态度。是不是谩骂,有没有道理,可以据理直陈,有一说一。信件和回应作为公开的互动,体现了民意的待遇,让人感受到它是否存在切实压力。
眼下,全国很多地方都饱受雾霾侵袭之苦,治理是长期性和“艰巨性”的事业,急不得。但任务有多艰巨,“长期”是多久?人们心急吗,或者急到什么程度?这无法做结论,但政府需要有判断。人们对雾霾的关切和焦虑,有必要提前、主动了解。遗憾的是,也不是人人都真的会写出这样一封公开信,直陈心声,有不少埋怨可能藏着掖着,或变成了调侃、嘲谑。假如情绪只是心照不宣的流淌,也难以对决策议程有所敦促。
出现了一封公开信,也不因此而具备了民意代表性,说明不了民意忍耐力有限了。但议程表有没有,时间表有没有,需不需要向社会交待工作进展,甚至表达愧疚与歉意,安抚人们焦虑之情,这些是需要做出交账的。疑问没有具体提出,不代表不真实存在。雾霾,作为决策治理的对象,不能与它的自然气象特征一样,充满混沌之感。
地方治理中,各种大大小小的难题的确不少,群众呼声高但困难大的问题比比皆是,很多问题的复杂程度并不亚于雾霾治理,少不了“持久战”的准备。社会需要理解、体谅与耐心,人们与政府之间需要沟通,大的困难面前,也需要同舟共济的准备。惟其如此,更要勇于接受指责,主动倾听牢骚、骂街,能够承担民意的压力,同舟共济的基础就牢靠。
人们是不是都能心照不宣地配合问题治理,默默等待“水到渠成”而无怨无悔,谁也没有把握。但唯有承担了民意的压力,人们才会相信政府尽到了最大努力。《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中说“许多人都在埋怨你,指责你,谩骂你”,是的,埋怨、指责可以堂堂正正的讲,政府治污不力,也可以堂堂正正表达心情沉重。“持久战”,不等于拖延、回避,“持久战”中的社会焦虑仍然要主动体察,寻求体恤的办法。
人们对过渡时期的复杂难题有何不满,政府需要清楚体察,也要有体察能力,这是极其重要、严肃的问题。群众路线,在这个环节,就要真刀真枪的演练。简言之,要主动了解民众对雾霾的情绪和态度,归根结底,是政府要有主动揣摩民意的意愿和动力。
治霾动真格才是对“网谏”的真回应
热心市民放弃“市长信箱”“市长热线”等传统渠道,通过网络直接给市长“谏言”,这个行为本身就包含多重信息。一方面,这说明当地的雾霾问题已非常严重,甚至已让一些人无法忍受;另一方面,公开向市长“喊话”,说明民众对政府治霾仍抱有较高的期待。从公开信的内容来看,这不是一次情绪化的“吐槽”——在反映雾霾治理不力的问题后,该市民还提供了三条治理雾霾的建议。
值得肯定的是,无论是此前郑州市长秘书回应“老百姓提点儿意见,我们虚心接受。发点儿牢骚,就是骂骂我们又怎么样”,还是后来郑州市长以公开信的形式认真回应,都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民众意见的重视。不过,正如那位写公开信的市民所说,他的目的“不是要一封回信,而是要一个结果”。因此,面对这位关心公共事务的市民,当地政府最该做的,是以积极有效的治霾行动予以回应。
在中国污染严重城市排行榜上,郑州市的排名比较靠前,市民一直对此诟病颇多。据笔者调查,郑州市曾于2013年4月发布《2013-2015年“蓝天”工程白皮书》,从燃煤、企业污染、黄标车、扬尘等四方面做了详细规定,计划用3年时间治理雾霾问题。但从现实来看,白皮书中的一些治霾举措似乎没有很好地落实。那封公开信,应该让地方官员感到“脸上发热”,更应促使他们将治霾落到实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