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正走向现代社会,不是贴标签的问题

中国真正走向现代社会,不是贴标签的问题

提要】中国现阶段整体的形势就像有两只老虎在赛跑,一只叫“改革”,另一只叫“社会问题”。这两只老虎各自要素齐全,都在往前跑,似乎也看不太清楚对方,但哪只老虎跑得更快一点,将决定中国的命运。

中国要真正走向现代社会,不是贴东西方标签的问题,是在看到前边的探索之后,把各种各样人类文明提升的要素,真正综合在一个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联结里,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制度安排。

“现代国家治理”这个核心理念,是我们在过去所有的追求和逐步形成的现代化认识基础之上承前启后形成的

在我国全面推进改革过程中带有顶层规划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公布之后,各方好评如潮。其中,改革的操作举措多达几百条,但如果说最浓缩、不可忽视的精神实质,应是三个概念合在一起的一个最重要的逻辑联结:

第一个概念是“现代国家治理”,《决定》中表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基于比较的取向,是世界民族之林横向比较才能得出的判断和结论,中国百年间出现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辛亥革命,推翻千年帝制。第二件大事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件大事是改革开放,同时确立了“三步走”现代化战略。

“现代国家治理”这个核心理念,是在我们过去所有的追求和逐步形成的现代化认识基础之上承前启后形成的。与全面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相关联,必然要讨论总体资源配置的机制问题,以及经济基础影响上层建筑、文化、政治必须在资源配置层面上解决好制度建设基本取向问题,也就是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改革的“核心问题”。这就要说到《决定》中逻辑链接的第二个核心概念——文件中多次出现的“现代市场体系”。在相关表述上,第一次于中央最高层文件上明确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极其来之不易的。

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我国改革从财政开始实行分灶式吃饭,在向地方放权的同时,明确要求权力要继续下放到企业,让企业活起来。打开这个空间以后,后续的计划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等等再逐步推出。到了1984年,才通过中央全会的形式正式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总体上定位为“有计划商品经济”。

又经过二十余年,现在终于有了《决定》所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把汉语语境里的“市场经济”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说到位了,学理上形成一个理顺逻辑关系的规范化表述。当然这个“决定性作用”是对于资源配置总体来说,不是市场决定一切,不是在每一个场合、每一个具体领域特别是非经济领域都决定,所以后面跟了一句话, “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