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寻访活动:在这里,侵华日军曾用我同胞祭军马

国家公祭日寻访活动:在这里,侵华日军曾用我同胞祭军马

摘要: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我大批解除武装之士兵和群集上新河一带之难民,共一万八千七百三十余人,悉遭日军杀害于此处。日军屠杀手段极其残酷,或缚之以溺水,或积薪而活焚,枪击刀劈,无所不用其极,对妇女乃至女童,均先强奸而后杀害,惨绝人寰,世所罕见,致使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纪念碑碑文(部分)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我大批解除武装之士兵和群集上新河一带之难民,共一万八千七百三十余人,悉遭日军杀害于此处。日军屠杀手段极其残酷,或缚之以溺水,或积薪而活焚,枪击刀劈,无所不用其极,对妇女乃至女童,均先强奸而后杀害,惨绝人寰,世所罕见,致使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劫后,湖南木商盛世征、昌开运两先生目睹惨状,于心不忍,曾由私人捐款收埋一批遗尸。嗣于一九三八年一月至五月,又经南京红卍字会在上新河一带收埋死难者遗尸计十四批,共八千四百五十九具……强我祖国,反对侵略,维护和平。

脚下是公园绿道,背后是江水汤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上新河地区遇难同胞纪念碑静静矗立在长江之滨。77年前,残暴的侵华日军将这里变成人间地狱。如今,这处纪念碑沐浴冬日暖阳,见证着和平的美好。

12月7日,本报记者和来自致远外国语小学的南京日报小记者一起,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教授经盛鸿带领下,寻访上新河地区遇难同胞丛葬地。

从建邺区棉花堤渡口附近进入滨江公园,走上数百米就看到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上新河地区遇难同胞纪念碑。碑体设于一多棱圆形墓冢的平顶上,由红色底座托竖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周围环绕着苍松翠柏。

“孩子们你们看,现在这里风景优美,人们安逸休闲,但在77年前,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城前后,近两万名同胞在这里惨遭屠杀,上新河一带简直就是人间地狱。”跟小记者们讲述起那段往事,经盛鸿教授痛心疾首。

“上新河一带原来属于南京城外的郊区,这里靠近渡口,是重要的木材集散地,来自湖南的很多木材商聚居在此,还有很多本地的农民。1937年12月,日军大举进攻南京,很多同胞从南京城的东南方向逃向西边,指望从这里渡过长江。”经盛鸿介绍,“但是船还没来,日军的铁蹄已经踏来,他们从3个方向合围,把我们的同胞包围在江边。日军先用机枪扫射,没有打死的就用军刀劈,最后再浇上汽油放火焚烧。少数侥幸存活的同胞从火堆中跑出来,马上又被日军的机枪扫射……”

这样的屠杀,一直持续到侵华日军破城之后。“根据记载,就在上新河一带,还发生过令人发指的活人祭马一幕。”经盛鸿告诉小记者们,当时日军的一匹战马被流弹打死,日本兵就在上新河的大街上抓了十多个老百姓,逼着他们挖坑埋葬战马。没想到,等到坑挖好之后,丧心病狂的日本兵竟然当场砍下9名老百姓的人头,用来祭祀他们死去的战马。“在他们的眼中,中国人的性命如同草芥,还不如一匹马。”经教授悲愤地说,大屠杀后,上新河一带尸体堆积如山。几名湖南木材商不忍看同胞曝尸荒野,就雇人掩埋尸体。第二年,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又雇人大规模掩埋了十多次,才把在这里遇难的同胞尸体全部掩埋完毕。

听到这悲惨沉痛的一幕,小记者们眼含热泪,表情更加凝重。

“经爷爷,77年前我们的同胞为什么会被欺凌杀害?”一名小记者问。

经盛鸿说,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落后就会挨打。他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将来长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盛。

小记者王从周问:“日军在南京屠杀了多少同胞?有多少人在这场浩劫中幸存?”

经盛鸿告诉他,侵华日军在宁一共屠杀了我30多万同胞,其中包括士兵以及本地和外地逃难来的平民。在来自西方的国际友人帮助庇护下,大约20万人保住了性命,但是受到侮辱、伤害的人不计其数,很多幸存者从此都落下了一身伤病。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