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外交需破除几大悖论(2)

中国特色外交需破除几大悖论(2)

悖论二:异化悖论——类比容易理解,但异化;不类比,又无法理解

当中国尝试自我表达又如何?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指出,“民族彼此之间的理解也像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一样是很少的。每一方面都只能按自己所创造的关于对方的图景去理解对方,具有深入观察的眼力的个人是很少的、少见的”。这一点,对于中国公共外交更突出。中国概念太中国化,不了解中国特殊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很难理解。也因此,很难把中国的政治语言翻译成他国语言。到底是迁就西方的理解还是让西方迁就中国的理解,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典型悖论。

与此相关的又一个问题是,文化相似的国家更容易接受本国,还是文化差异大的国度更为本国所吸引?即所谓自然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法则是否适用于公共外交?针对人际交往也有“由于了解而分手,不了解而走到一起”现象,中国公共外交是创造差异性还是共通性?文化差异、价值共通是公共外交致胜法宝,毕竟人们对文化差异大的国度更感兴趣,但更认同价值相通的国家。这样,传统中华文化传播不应成为中国公共外交重点,因为早已成为吸引力——无论与中国文化差异大还是共性强的国家都认可中华文化,但不能与今天中国身份和形象划等号。中国公共外交应该追求基于共享价值的认同,并将共享价值转化为人类共同价值,即从和而不同向殊途同归演变。对像美国这样的具有强烈宗教情结、希望中国皈依之的公共外交对象,我国公共外交目标更要实现从理解、宽容到认可、认同转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