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外交需破除几大悖论(3)

中国特色外交需破除几大悖论(3)

悖论三:实力与形象的悖论——崛起的硬实力往往导致软实力受损

中国的崛起,在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现在中国一言一行,国际社会不说洗耳恭听,也是十分在意。那么,中国能自主表达又如何?欧洲人长期希望规范中国,近年希望日益落空,于是在欧洲流行的看法是“我搞不定你,所以你是威胁;你自己都搞不定自己,你更是威胁”。换言之,中国能自主表达自己,也未必能如愿改变欧洲人的中国观,因为后者是欧洲人欧洲观的折射;对于像美国宗教情结浓重的国家,中国的形象与其实力往往成反比。正如亨利·卢斯基金会副主席特瑞·罗茲所言,美国人对中国的感情是一个爱恨交织的历史循环。“我们对中国的态度是充满矛盾的。当中国国力衰弱、疆土分裂时,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往往比较正面,但是当中国强大起来并开始具备外向发展的潜力时,美国的中国形象则趋于负面。”

作为历史上唯一世俗文明的崛起,在西式话语霸权和世界宗教文明体系下,中国往往陷入“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Damned if you do, damned if you don't")的境地。在快速崛起阶段,无法借助公共外交消除人家的担心——人们对日益增长的实力天然敏感,并伴随不安全感。因此,中国公共外交的使命,不能因噎废食,陷入硬-软实力的二元对立,而在于让增长的中国实力更具世界性,因而为外部世界所欣然接受、所心悦诚服,最终实现中西方的相互包容。

不表达、不能自主表达、能自主表达,均面临悖论,这就是中国公共外交的处境。从根源上说,这是中国公共外交的“历史-现实-未来”困境。中国公共外交做得再好,中国在国际形象上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主要的障碍来自三个层面:一是基于历史记忆,比如,中国的邻国印度、朝鲜和越南仍然深深地受到朝贡体系的影响;二是基于现实顾虑,比如,中国近年走进非洲,被欧洲视为侵入其“后院”,被美国视为破坏其以对外援助治理世界的挑衅之举;三是基于未来担忧,比如亚洲版本的门罗主义说、中国如一战前的德国等。总之,中国力量存在本身就是威胁,何况这种力量以一种他们无法把握的方式在快速增长。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