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科学的话语指向(7)

中国政策科学的话语指向(7)

(四)中国政策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世界视野

中国政策科学的发展与话语体系构建需要突出本土化及其传统,采取中国立场、解决中国问题,发出中国声音;与此同时也需要具有全球视野,面向世界,开放包容,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有如习近总书记在2014年2月1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他强调“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中国政策科学的发展与话语体系构建既要研究中国的政策实践和政策问题,也要研究全球性或世界性的政策实践和政策问题,并将两者联系起来,从全球的视野审视本国的实践;同样,对政策遗产及政策传统批判、继承和发扬,既要凸显本土的,也要关切全球的。

中国政策科学发展及话语体系构建应该学习研究和批判借鉴世界各国的政策经验和政策思想遗产成果。现代政策科学毕竟是先从西方先兴起的,西方的话语具有先发优势,而且迄今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政策科学中既包含了科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的话语以及反映了人类政策过程的共性或规律性的话语,也包含反映西方政治制度及体现其意识形态的话语。因此,必须加以认真的分析、批判与鉴别。在中国政策科学的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既要具备世界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继续紧密跟踪研究国外政策科学的发展动态与学术前沿,注意借鉴和吸收全人类包括西方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成果,又要防止盲目地照搬照抄其概念、理论原理和分析框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及现实的政策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批判、改造、消化和吸收其中的科学成分以及话语体系中的合理因素。

总之,中国政策科学的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探索的勇气与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中国政策科学的话语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实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政策文化传统,树立起全球视野或世界眼光,突显中国政策科学的话语指向,形成中国政策科学的术语、词汇(或语汇)、命题、原理、定理、推导、媒介和话语规则等,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政策科学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政策科学在世界学术界上的话语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