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中国古代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中国古代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丰富的土壤,中国古代史所体现出的富强、民主、爱国、敬业、仁义、诚信、自强不息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联系紧密。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 

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前一时代的社会意识存联系,新的社会意识一定是建立在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观是特定时代里,国家、社会、和个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不是自然就存在的,而是需要一个“倡导、培养”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其核心是“和谐”,更是贯穿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始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1】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

中国古代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富强、民主、和谐、爱国、敬业、仁义、诚信、自强不息等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藏,二者联系紧密,因此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中国古代史价值观进行批判性的继承。

在中国古代社会,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知识分子、平民,他们用行动为我们留下了文明的烙印,从这些烙印中你可以捕捉到富强、民主、和谐、爱国、敬业、仁义、诚信、自强不息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养料。

1.富强、民主、和谐。

富强,即富足而强盛。“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2】在中国历史的大观园里,周武王推行分封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汉武帝盐铁官营、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文帝开皇之治、唐太宗贞观之治……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富国强兵,虽然他们的目的带有明显的“家天下”的封建局限性,但是毋庸置疑,这些举措的确推动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繁荣与进步。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是中国古代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君王虽然是专制的独裁者,但是那些流芳千古的帝王总是善于广开言路,将朝臣们提出的意见作为实现国家繁荣的有效途径,这是君主专制统治下政治民主化的集中体现,是封建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纳谏的建议、唐太宗认真对待魏征刺骨的批评就是其中的典范。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先贤们提出了“和而不同”、“和合中庸”、“天人合一”、“政通人和”、“协和万邦”等丰富多彩、意蕴深远的和谐理念。【3】这些和谐理念对于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起到了推动作用,和谐的观念在漫长的演变中得以永久的镌刻在国人心中。

2.爱国、敬业、仁义、诚信、自强不息。

自古以来,爱国情怀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话题,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股胸怀家国、心系故土的忧国忧民、为国为家的情怀,无数仁人志士,都希望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为国谋幸福、谋福利中得以升华,总是孜孜求索、默默付出,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不朽真谛。【4】卫青、霍去病的北逐匈奴、杨继业被俘后的宁死不屈、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他们的爱国事迹在中华民族心中被继承和发扬而形成永恒的价值。

敬业精神在中国历史的航程中俯拾即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有识之士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济世救民的重担,对于国家赋予的职业真可谓“殚精竭虑,废寝忘食”。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西周政治家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等思想,开启了中国民本思想的先河;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政得其民”的历史兴亡规律;荀子进一步提出“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民本思想,【5】这些都是仁义价值观的核心内核,历代统治者推行的一系列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都是仁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所谓“诚信”,是“诚”与“信”的结合,字面意思是诚实守信,在儒家看来,“诚”是一个最高的概念。《中庸》指出,“诚”是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据,是生生不息、真实无妄的“天之道”。【6】《论语》这部中国文化史思想巨著就将“诚”作为人们安身立命的重要价值范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述的就是这个话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的正是中国人对待外部世界的积极态度,秉持劳动改变世界、实践创造未来的坚定信念。【7】 李冰设计并主持建造都江堰、张衡发明地动仪、李春设计赵州桥、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用行动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华美篇章。

总而言之,在中国古代历史的航程中,中华儿女用他们的集体智慧给今天的中国人民留下了富强、民主、和谐、爱国、敬业、仁义、诚信、自强不息等宝贵精神遗产,这些精神遗产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吸收,成为引领中华儿女前进的重要指南。习近平主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想,毛主席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虚心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外交原则的确立,杨靖宇等为国捐躯的爱国志士,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事业以身许国,解放军官兵们永远是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中国政府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杨利伟等航天员为中华民族完成了飞天的夙愿,这些事例都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古代史价值观的吸收。

然而,吸收并不意味着照搬照抄,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古代史所衍生出的价值观并非都是有益无害的,同时也包含着像君臣父子、男尊女卑、长幼有别、贵贱之差等禁锢人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落后成分。【8】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继承。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族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性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9】

参考文献:

【1】    杨雨晗.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A】.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

【2】    杨雨晗.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A】.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

【3】    黎昕  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A】.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

【4】    黎昕  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A】.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

【5】    张友谊 王 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 中 国 党 政 干 部 论 坛,2007年.

【6】    杨雨晗.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A】.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

【7】    温 静 王树荫. 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黎昕  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A】.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

【9】 《毛泽东选集》,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708页。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