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转型与新型乡村共同体的构建 (13)

基层社会治理转型与新型乡村共同体的构建 (13)

[①]基金项目:北京高校“青年英才”项目(YETP040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CSH005)和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人文社科类项目(YB201010002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家亮(1980-),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农村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北京,100872)

[②]斐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远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52页。

[③]黄平,《导论》,载黄平、王晓毅主编《公共性的重建: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2-3页。

[④] 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第3页。

[⑤]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29页。

[⑥] 具体论述可参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国绅士》等著作中的论述。

[⑦] 项继权:《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⑧]王晓毅:《历史的视野:公共资源与乡村共同体重建》,载于黄平、王晓毅主编《公共性的重建: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205页。

[⑨] 王晓毅:《历史的视野:公共资源与乡村共同体重建》,载于黄平、王晓毅主编《公共性的重建: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206-207页。

[⑩] 关于人口倒挂地区基层治理面临的独特难题的分析,参见金三林:《人口倒挂地区社会管理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第16-29页。

[?]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载《社会学研究》,2006(3)。

[?] 贺雪峰、董磊明:《“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与类型》,载《经济体制比较》,2005(3)。

[?] 董磊明:《村将不村——湖北尚武村调查》,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第174-202页。

[?] 储卉娟:《从暴力犯罪看乡村秩序及其“豪强化”危险》,载《社会》,2012(3)。

[?]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第261页。

[?] 申端锋:《中国农村出现了伦理性危机》,载《中国评论》(香港),2007(3)。

[?] 董磊明、杨华:《西方宗教在中国农村的传播现状》,载观察网

[?] 陈建胜:《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农村社区建设》,载《浙江学刊》2011(5)。

[?]滕玉成:《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完善的基本方向》,载《中国行政管理》,2010(10)。

[?]其做法参见宜宾市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村一社区”的宜宾模式具有三个特征》,载宜宾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一村一社区” 宜宾模式铺就新农村建设新路子》,载四川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21] 李方才:《“一村一社区”利弊的剖析》,载宜宾新闻网:

[22]杨炳珑:《农村社区建设体制机制研究》,载民政部官方网站:

 

[23]徐勇:《农村微观组织再造与社区自我整合——湖北省杨林桥镇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载《河南社会科学》,2006(5)。

[24]具体介绍和分析参见汪晖、陶然、史晨:《土地发展权转移与农民集中居住的地方试验:挑战与出路》,载《领导者》总第37期(2010年12月)。

[25]更系统的分析,可参见徐琴:《“村转居”社区的治理模式》,载《江海学刊》2012(2)。

[26]关于南海区“政经分离”改革的具体介绍和分析参见邓伟根、向德平:《捍卫基层——南海“政经分离”体制下的村居自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7]黄平、王晓毅主编:《公共性的重建: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3页。

[28] 刘少杰:《新形势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边缘化问题》,载《甘肃社会科学》,2009(1)。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