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三个调适:
一是调适理念。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快,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外需动力不足,潜在的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速从两位数过渡到一位数是正常的,这也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尽管这两年经济的增速有所放缓,但物价的“天花板”没有被顶破,就业的底线也没有被突破,表明中高速的增长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增速换挡的客观事实,同时也必须看到,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中大国的“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防止经济增速的惯性下滑,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二是调适政策。经济增速放缓,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以前常用的政策手段可能不再完全适用,需要研究提出适应新常态的政策措施,在保证政策定力的同时强化政策的创新。建立健全政策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财税、金融、产业、投资、价格、土地、环保等政策之间更加协调。既适应速度的变化,也有助于结构的优化,还有利于动力的转换,从而使政策之间相互配套、更加有效,叠加之后能够释放更大的正效应。
三是调适方法。新常态呈现出新情况、新变化和新特点,如果沿用传统的办法来分析问题,不少经济现象就解释不清了,必须作出调整。更多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探索、创新分析评价的方法,健全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创新完善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用新视角把脉经济,用新思路抓好调控。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既要打持久战,也要从当下入手,着力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
第一,多管齐下地拓展有效需求。在促消费方面,关键是针对影响消费扩大的供给短版、环境制约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释放城乡居民巨大的消费潜力。在稳投资方面,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把有限的资金精准地投向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领域,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入、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要通过扩大特许经营范围,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途径,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要努力稳定外需,进一步调整优化外贸结构,积极培育外贸竞争的新优势。
第二,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方面,扎实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深化具有支撑性作用的重大改革,优先推出一批激活力强、动力效用明显的改革措施,增强改革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更加注重和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不断拓展我们战略发展的空间。
第三,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稳定的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创新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及先进技术的推广支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种植业结合循环农业。推进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的建设,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比较效益。
第四,创新引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若干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激发全民创新创业创造的能力。重点围绕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高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现代物流等,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结合。
第五,着力优化发展的空间格局。重点是实施四大板块、三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组合,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和共同发展。一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二是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加快开工和谋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推进互联互通,加快产业转型。三是继续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落实好支持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四是有序地推进“三个1亿人”的城镇化实施方案,抓好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试点,编制跨区域的城市群规划。
第六,加快推进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抓好能源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环境防治的三大战役。
第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保持就业的好形势。二是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确保“十二五”末城乡保障房覆盖20%左右家庭的目标。三是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的安全网。
第八,全力编制好“十三五”规划。明年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以新常态的理念为指导,在全面评估“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研究形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框架草案。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