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箱”变敛财工具,让功德蒙羞(2)

“功德箱”变敛财工具,让功德蒙羞(2)

信众捐助疑入景区建设自筹资金

景区包围寺院、借助宗教敛财的“功德箱经济”,在国内很多地方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譬如不少媒体曾报道,陕西某知名寺庙景区疯狂敛财,甚至给每一个功德箱都安排了创收指标。

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2010年发出的一份上市公司公告《潭柘寺景区创5A升级改造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里,潭柘寺创5A景区项目计划总投资额11853.44万元,其中7880万元拟通过向中国华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筹集,不足部分由公司自筹解决。也就是说,有近4000万元的资金,需要另谋财路。

戒台寺内一名售卖纪念品的工作人员说,所谓“自筹解决”,“还得靠这些(功德箱、香烛灯及纪念品等),大家的施舍,善男信女捐钱”。

北京市佛教协会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景区开发部门违规设立功德箱,之所以难以管理,主要是“几乎没有成本,我们前脚去取缔,第二天就能死灰复燃”。

对于寺庙等宗教场所的功德箱规范管理,尚无全国层面的统一规定。

说法

“非宗教团体不能私设功德箱”

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宗教事务条例》中规定,宗教活动场所可按宗教习惯接受公民的捐献,但不得强迫或者摊派。非宗教团体、非宗教活动场所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献。

中华文化促进会佛教文化中心副主任、青海省北海禅院住持明贤法师告诉记者,这些以寺院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及管理部门,不是宗教团体,根本无权设立功德箱,他们的功德箱在正规僧团管理的功德箱中间“鱼龙混设”,其实质是“借佛敛财”,是一种诈骗行为。

北京市宗教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寺院开发的景区内,售卖相关纪念品等活动属于合法经营行为,但不允许其私设功德箱,更不允许个人或企业私下承包或管理经营。换句话说,如果景区内一些不属于宗教活动场所,比如景区自建的场所内,不能设功德箱;即使是在正规宗教活动场所内,景区管理部门不属于宗教团体、也不能私设功德箱,如有就是违规行为。

据介绍,目前潭柘寺和戒台寺实际经营权归于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记者多次提出采访请求,对方均未接受。

“功德箱”变敛财工具善心为何总受伤

“功德箱”顾名思义就是积善行德的地方,人们普遍认为只要用于寺庙的建设、僧人的用度就是一种行德。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自我慰藉方式,众多乐善好施的人并不关心“功德箱”的钱去了哪里。正是民众的这种心理想法,一些景区、企业才看准了这条生财之道,假借“功德箱”的名义进行敛财。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