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上因政治或文化因素更名不同,当下一些地方的改名潮,主要受经济利益推动。那么,改名就能带动地方发展吗?还真不好说。红旗渠确实很有名,值得宣传推广,但是不是一定要把这个景点上升为地名,一次把这个资源用尽?其实,一个全国闻名的景点,绝不会被所在地的地名所掩盖。相反,两者还可以相映生辉。
与只有几十年历史的红旗渠相比,林州有几百年以上历史,何以被弃之如敝屣?真正有自信的城市,无需靠改地名博眼球。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初,只是一个小渔村,现在成了举世闻名的大都市,也没听说要改名为“特区市”。
当然,地名也并非完全改不得。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等法规,只要符合程序、经过批准,地名是可以改的。只是,地名并非随意想改就能改,改地名至少要敬畏历史传统、充分听取民意,而不能仅靠官员和专家拍脑袋决定。
现在,林州市通过官方网站征集民意,至少做出了征集民意的姿态。但普通民众和出门在外的林州人,是否支持家乡改名,其实是大有疑问的。愿望最强烈的,可能还是急于出名求利的地方官员或商人。当然,地方有调查论证和提出申请的权利,但地名主管部门应该依法办事,严格把关,不能助长急功近利、割断历史的改名风潮。
一座城市如何慎重地改名
城市改名,往往遭遇非议,最强烈的反对声音莫过于“瞎折腾”,每一座城市改名都是如此,自然也会有人计算出消耗的成本极高,会给老百姓带来不便等等。一个改名数据被广泛引用。一个150万人口的小城市改名,光是重办二代身份证就要花掉2000万元,而各级行政机关名称也要变更,地图也要重印,各种证件也要重新制作,户籍也要重新上报等等。一个中等城市改一个名字则要耗费数亿元。大城市改名则需要的更多,差不多要几十亿元了。因此,对于改名听到最多的就是反对了。
城市改名,是否真的一无是处?这也未必。有些城市改名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可观的。大庸原是庸俗得不能再庸俗的一个普通小县,但自从改名“张家界”后,让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声名鹊起,名扬海内外。数百万张家界人也共尝改名带来的滚滚红利。出于同样的考虑,林州市也想改名,这样的出发点也并没有错。不过,以前,往往是相关领导决定了,再经过形式主义上的“程序”,也真能够将名字改了。这回林州市也想通过改名来取得同样的经济效益,但并没有“自作主张”,而是想到征求民意,实在难能可贵,在我看来,无论林州市最终是否改成“红旗渠市”,都是赢了。
红旗渠是上个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历经十年之功,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巍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它以浊漳河为源头,通过开山通道把漳河水引入林州做灌溉用。这条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孕育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不仅让林州人感到骄傲,更被全国人民所熟知。“林州市”和“红旗渠市”,哪个名字更响亮,毫无疑问,是后者。将城市名称成“红旗渠市”,这未尝不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