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资本主义理论新动向(3)

国外资本主义理论新动向(3)

三、从演化的视角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问题

从演化的视角看,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问题不能从善恶对立的抽象人性论出发,而应该深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避免历史上的激进运动的失败覆辙。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即使是资本主义阵营的人也并不想保持资本主义原样,也在寻求包括解决社会公正等问题在内的方法,但是,显然他们不信任那些激进主义方案,不希望苏联曾出现的独裁、大清洗、生产力发展受阻等状况卷土重来。

演化理论认识到公平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认为一劳永逸地解决公平问题是不现实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2011年出版的《正义的观念》中认为,概念化、理想化的公正社会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对目前来说最突出的公正问题。阿马蒂亚·森指出,社会永远是复杂的、动态的,总会在发展中向人们提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既非人性化的理想问题,亦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性问题,而是客观规律对人提出的要求,优先解决它是最大的正义,社会演化的时间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从人性化的理想原则出发去解决问题之所以不适当,一是共识难以达成,比如有人认为自由优先,有人认为平等优先;二是为维护理想化的原则,往往会产生更多的人为问题,抽象平等带来的生产力低下与抽象自由带来的贫富悬殊并不令人陌生。

四、演化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评价

近年来,国际上的一些人采用非此即彼的观念,或者指责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背离了社会主义,或者叫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才是可行的。然而,一些认同演化理论的学者却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因为它不是从抽象人性论和主观意志出发,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国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改革策略,以适应演化规律,推动社会发展。

演化理论把自然的演化与社会的演化当作连续的统一体,并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看待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试图发现那些超越了对立的意识形态而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通的东西。在演化理论看来,生生不息的自然是社会的基础,“道法自然”,既然变化是世界的本质,人是变化的要素而非主宰,在变化中调整自身去适应变化着的环境就是人的基本使命。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根据演化规律,公有制与私有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是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成功,符合演化规律是关键。

也有学者指出,由于惰性和惯性,尤其是对当今世界政治的前提:传统文化和人在自然—社会整体演化中的位置缺乏反思,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挣脱僵化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之泥潭。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演化理论把自然和历史视角引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从学理上说,这是一种进步,其中的一些观点不乏借鉴意义,比如,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不盲目地推行私有化、民主等。在深化改革的今天,突破思维的惯性和局限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自然和历史的高度开阔视野,深入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有鉴别地吸取一切有益的人类文明成果是必要的。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资本主义理论家的固有立场,演化理论隐含着一种变幻了花样的“趋同论”。比如,有学者把社会主义作为广义资本主义演化的一部分,如此一来,未来的人类历史似乎只是资本主义的不断演化和完善,这种观念的危害在于:它无形中束缚了人类社会制度的进步与变革,因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只有通过理论辨析排除思想干扰,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部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