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大“聪明投资”的多方面有利条件和可用、可观、可贵的空间
(一)国际环境相对有利,亚非拉国家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巨大需求且改善愿望迫切,“一带一路”及周边互联互通战略可成为加大海内外投资的战略抓手
近期我国外交取得一系列重要进步与合作框架构建中的成果,今年11月初在北京召开的APEC峰会通过的《北京纲领》和《亚太伙伴关系声明》,以及11月20日前后,在澳大利亚召开的G20会议通过的设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全球基础设施基金等重大措施,表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带动相关投资及产业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同时可清晰看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短缺广泛存在,以及全球稳增长的迫切愿望,已形成了对我国加快海外投资的极为有利的国际环境。金砖银行的建立和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筹建进展,成为积极的配套条件。“一带一路”与周边互联互通战略,可成为加大海内外投资的战略抓手。
(二)国家已启动“十三五”研究,即将研究启动建设一批重大经济社会工程,可成为加快有效“聪明投资”的重要驱动力和规划形式
从国内看,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启动“十三五”研究,落到谋划、推动发展的层面,就要涉及抓紧研究启动一批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经济社会工程,促进调整经济结构、保护生态、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我国已具备前所未有的强大设计、制造和施工能力
我国具有在地域广阔、地质条件复杂地区推进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园区等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丰富经验,也已具备当今全球实力最强的基础设施项目施工能力,以及适合不同经济体需要的铁路、电力等装备制造能力。总体上足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强大的项目设计、设备制造和工程施工能力水平,是前所未有的。
(四)我国财政能力具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财政能力的整体空间分析,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我国公共部门真实负债率为40%左右,参照欧盟规定的60%警戒线,我国这一比率显然在安全区内,可用空间还相当可观,亦弥足珍贵,别的主要经济体只有羡慕的份,用得好足以支持我国在较快完成“新常态”调整后乘势发展。
从2014年财政预算运行情况分析,未来三年间如分步把公共部门负债率提高至50%左右,可增加的公共部门举债资金规模不低于6.5万亿元,并将产生拉动社会资本的明显乘数效应,可挖掘的潜力空间巨大。
(五)货币政策仍有较大作用空间
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型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率约20%,仍处于历史高点;二是通胀率较低,PPI已历经三年以上长期负增长;三是外汇储备规模巨大,至2014年9月末达3.89万亿美元。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