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问题,改革就到哪里(2)

哪里有问题,改革就到哪里(2)

——深改组七次会议改革思路评述

顶层设计并不能替代基层的积极探索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勾画了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四中全会提出的“三个全面”,即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是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基于中国现实国情的目标选择。

从改革的方法论来说,党之所以这次能勇于提出改革要总体设计,不只是因为我们有了30多年在各层面取得的改革经验和形成的巨大物质基础,不只是因为中国经济社会具有巨大的韧性和回旋余地,关键是我们的社会经济目标已更加清晰,市场经济更加成熟,融入全球化更具广度和深度,政府治理水平更加娴熟,广大群众追求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望更加强烈。通过决策层的顶层设计,制定明确可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坚决地破除思想上的藩篱和利益上的障碍,坚决地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就可以减少时间成本、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红利。

看准的改革目标,就不要老是议而不决;看准但尚不成熟的可达目标,就要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对那些尚看不准但并不会放“颠覆性错误”的,也要鼓励去试验去探索。这就是顶层设计。

但顶层设计却并不能替代基层的积极探索和群众的实践。比如说,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和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方面,顶层设计就是要让政府切实转变职能、规范政府行政权力、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有禁止不可为”。对各级政府确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就是一种制度安排。但在各地方、各行业权力界定中,在权力的“放”与“管”、“放”与“接”上依然需要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组织的协同配合和探索试点,不可能一步到位。再比如,在建立自贸区试点上,需要依靠像上海这样已经深度开放的城市先期探索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上的开放,以及配套推进有关财税金融政策等等,如果不经过一定程度的区域探索形成比较成熟的经验,这样的制度就不可复制、不可推广。

还有目前与民生最相关的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等,因为其覆盖面广、历史包袱重、社会影响度大,在社会的转型期,我们需要改革的循序渐进,需要基层的改革经验积累,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找到一种平衡。这就要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