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一极就是强化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而公民道德建设也是国家认同的重要政治伦理条件,其基本规范就体现在国家认同。在我们看来,全球文化语境中的国家认同体系建构的精神内核在于公民道德建设,同时又受制于制度、文化、历史等因素,二者共同促成了全球语境中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经济全球化时代,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标准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精神观念等概念判断,国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乃至文化积淀、道德方式的尺度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可以说,完善公民道德建设,建构起与全球意识和而不同的文化体系,成为当下实现国家认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当代中国社会文明进程中,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进路。然而,公民道德的理论与实践仍具有极强的规范价值和意义。
从实践层面而言,早在2001年,我国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从社会道德建设角度提出了“公民道德”的概念,标志着公民道德的概念从意识层面走向实践层面。尽管公民道德具有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双重属性,它的基础在于公民道德主体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广义社会道德层面,也即它规定的是国家与公民在责任与义务关系层面的利益关系、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公民道德内涵可以从身份道德和认同道德两方面理解。其中,前者是公民权利的实现基础,后者是公民对于身处于其间的国家与民族文化的认同。公民道德精神越强大,其对于国家与文化的认同感就越强烈。从理论层面来说,公民道德作为构建国家与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公民身份认同理性确认的自主选择。国家与文化认同包含着多维理解的理论范式,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文化认同既体现了公民对于国家历史的内心忠诚,也体现了人类对于国家发展的追求,彰显出公民理性建构的目标选择。我国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文化现实,就必须以全球视野重新审视公民的身份认同进路,积极搭建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共生的认同体系,这样才能够真正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倡导的“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