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的问题,传统的理论思维、发展思路以及治理方式已经难以应对,必须以新的理论思维、发展思路以及治理方式来解决。于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崭新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应运而生。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要求以及中国共产党宗旨相背离的社会现象的存在,比如缺乏人性化的制度设计,鼓励短期行为的政策设计等,因此,我们必须将新的理论思维转变为国家治理体系。从现阶段来看,至少应当从六个相互依存的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即核心价值体系、权威决策体系、行政执行体系、经济发展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政治互动机制,为百年中国梦的实现构建坚实的制度基础。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社会的不断变化、不断分化、不断细化,就如同核裂变,令人猝不及防。有位美国学者出版过这样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就叫《与风险同行》。变化不应是无方向的变化,不应是混乱的分化,不应是无序的细化,我们要在变化中把握方向,在分化中进行整合,在细化中形成秩序,避免即时性的看法、碎片式的观点、利益性的判断。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培养我们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根本性和关键性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免发生方向性的错误。以历史的耐心,稳定而持续地累积中国的发展成就。
主讲人简介
徐平,男,1959年6月生,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世界经济、比较经济体制以及现代化问题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两次留学日本。在 《新华文摘》、《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经济评论》、《世界历史》、《日本学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过学术论文。主要学术专著有《日本走向现代化》、《日本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考察与研究》、《苦涩的日本》、《中国市场化民主化现代化特色之路》。曾获教育部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辽宁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和辽宁省教育厅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目前,正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道路”研究工作。
徐平教授还担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文科综合组组长,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政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辽宁省留日同学会会长等社会兼职。
相关名词解释
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第一次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现代化联系起来,着眼于现代化,并以现代化为落脚点,揭示了现代化与国家治理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形成和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现代化、不断求解现代化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认识现代化的最新成果,堪称现代化的“第五化”。
欧洲文艺复兴:产生于14世纪至17世纪,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才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主张把人的自然属性 (情感、意志和人格)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此,获得尊重成为人的最重要的需求。有人认为这是新时代的肇因,恩格斯盛赞文艺复兴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伟大进步。
地理大发现:又名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欧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于17世纪至18世纪,人们开始思考没有上帝的存在,人类能否或者如何通过理性去把握现实世界。启蒙运动意味着实现了人的理性本质的回归。所谓理性,是指能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有能力基于自己的认知与合乎逻辑的考量来作出判断,而不是感情和权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