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争分夺秒
此次疫情蔓延之所以“史无前例”,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还没有可以有效治疗埃博拉的药物和预防疫苗,连检测试剂和方法也并不完善。随着疫情恶化,多国科研人员加紧研发相关疫苗和药物,与病毒的“赛跑”争分夺秒。
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与美国合作开发的cAd3-ZEBOV以及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的rVSV-ZEBOV这两种疫苗被视为前景看好的埃博拉疫苗。
(图片说明:10月22日,在瑞士日内瓦州医院,医护人员检查第一批运抵的VSE-EBOV试验疫苗。)
美国卫生机构11月底宣布,cAd3-ZEBOV疫苗已初步通过人体测试,可安全使用,并显示出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美国政府称,这是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种疫苗已在马里等国进行人体一期临床试验。如果试验成功,将于明年年初在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的医疗人员中开展下一阶段临床试验。此外,rVSV-ZEBOV疫苗也在瑞士等国开展一期临床试验。
欧盟委员会11月初宣布,它将联合欧洲制药界,投资2亿多欧元推动埃博拉疫苗和药物研究。首批项目预计将于2015年年初启动。
不过在这场和埃博拉的“赛跑”中,人类起步已经落后,更需加把劲。12月中旬,欧洲药品管理局发布报告评估当前7种埃博拉治疗药物的研发情况。报告指出,目前并无充分证据可对任何试验性埃博拉病毒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下结论。对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治疗仍属支持性治疗,包括补液和缓解器官衰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