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值得反思
埃博拉疫情在上世纪70年代首次暴发。近40年过去了,科学进步日新月异,为何人类应对这种多年前就已出现的传染病仍然左支右绌,难以应付?
首先,战乱、贫穷、医疗设施不完善、卫生知识不普及等是疫情蔓延的“帮凶”。西非疫区国家有的刚刚走出战乱,有的社会还不稳定,但普遍面临的困难是基本医疗服务尚未普及。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12月10日在一次埃博拉疫情高级别会议上说,此次埃博拉疫情的重灾区属于贫困国家,近年来刚刚摆脱战乱或冲突,基础卫生设施破坏严重,在埃博拉疫情暴发前,这些国家每10万人口中仅有1至2名医生,许多医院甚至缺乏基本的水电保障。她特别提醒,在疫区国家的重建中一定要重视基础卫生设施。
其次,因为埃博拉疫情主要在非洲国家暴发,市场和利润有限,长期以来西方医药巨头对研制埃博拉药品、疫苗以及相关研究工作缺乏兴趣,导致准备不足。
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玛丽-波勒·基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毫不留情地批评说:“这是因为企业建立在金钱和利益市场基础上而导致的失败。埃博拉是在贫穷国家里穷人生的病。在欧洲,针对基因病这种罕见疾病都会研发疗法,尽管患者人数很少,因为患者或者社会保障系统会买单。但在那些非洲国家人们没钱,所以无法对企业产生刺激作用。”
第三,发达国家对非洲贫困国家长期忽视,援助不到位,只在疫情可能危及自身时才“如梦初醒”。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公共政治学教授比森克·纳瓦罗撰文指出,“富裕国家对贫穷国家民众福利的漠不关心导致了此类疾病得不到重视,因为富国错误地认为这样的传染病不会影响到它们的民众。”
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西非国家患难与共。迄今,中国政府已先后为非洲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提供了总价值超过7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还提供了疫区最急需的专业队伍。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不仅证明了中非友谊,也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赢得国际社会赞誉。
(图片说明:12月9日,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中国公共卫生专家在课后解答塞国警务人员的问题。)
年终也是反思之时。2014年即将过去,埃博拉疫情尚未终结,各国应继续合作努力,尽快将其控制。而这场疫情带来的教训与警示,更是值得人类长期记取。(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