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思路
就如何应对中美对关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认知差异,我们提出以下几条思路:
第一,在中美高层会晤时,中方将“相互尊重”的含义说透,即只有美国尊重并从主观上不挑战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国内秩序,中国才可能尊重并不挑战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两国才可能携起手来,共同建设并改革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这种意义上的“相互尊重”,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目标和原则。即使美方出于国内政治和意识形态考虑,不愿公开宣称它尊重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秩序,也应力图达成两国高层之间在这个问题上的默契,让对方放心。这将有利于缓解对彼此战略意图的误判。
需要跟美国领导人清楚阐明的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对美国有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国际安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奥巴马说“中国的成功符合美国的利益”,不应该是简单的客套话。要让更多的美国人认识到,中国的经济成就和社会进步,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且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也是符合美国利益的。
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及其保障之下的相对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正因为如此,中国官方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渐转变为今天提倡“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二,建议通过多种渠道,同美国主要智库就中美关系的积极因素、障碍、发展方向等问题开展更多的合作研究。目前,中美智库对于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多项成果。鉴于美方若干机构对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法存有顾虑和戒心,中方不必刻意坚持要美方使用这一措词,而是要在合作课题内容中反映共识,化解分歧和疑虑。同时,两国专家学者在合作研究过程中,有必要争取俄、日、印、欧盟、东盟等国家和组织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解,减少他们对中美欲实现“两大国共治”(G2)的疑虑。
第三,中美双方在对方关切的问题上进一步澄清立场。双方在新型大国关系的设想中,都高度关注对方在具体政策中所反映的长远战略意图。因此,有必要在关系到对方的政策措施出台时(甚至出台之前),及时向对方说明自己的意图;同时也要求对方及时澄清己方的关切。这样才能避免不负责任、不知情的媒体去炒作敏感的政策问题。
例如,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苏珊·赖斯2013年11月20日在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发表演说时强调,美国在亚洲的首要经济目标是完成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TPP确定的规则将成为未来世界贸易协定的标准;美国欢迎任何能够达到TPP协定高标准的国家参加,那也包括中国。但是在其他一些场合,美官员却声称只有在同日本、澳大利亚和部分东盟国家等结束TPP的有关谈判之后,才欢迎中国参加。中方应当要求美方对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态作出澄清。
再如,不久前中国官方提出的“亚洲新安全观”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赞扬。但是一些美国专家学者表达了他们的疑虑,担心中国放弃了“欢迎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建设性作用”的提法。中美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竞争无疑是客观存在。只有两国同亚太其他国家共同构建一套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多边安全机制,才能将新安全观落到实处,避免战略竞争酿成严重对抗。在这方面,两国官方的频繁沟通和战略智库的深入探讨,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