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求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把创作当成自己的中心任务,把作品当作自己的立身之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贾大山文学作品全集》出版了,中国作家协会和河北省联合召开出版座谈会,力求从贾大山先生为人为文中,深入领悟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真谛所在。

天籁之声,隐于大山。习近平总书记与贾大山长达十余年的友谊可谓文坛佳话,两人没有尊卑、高下、官民的隔阂,完全是赤诚相对、彼此欣赏,堪称高山流水谢知音般的境界,给我们以深刻启迪。习近平总书记敬重贾大山,看重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精神。文艺界关注贾大山,关注的是他体恤民生的视角、精到通俗的表达和独具气韵的风格。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通过贾大山的作品,我们深刻领悟到如何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贾大山一生都在河北古城正定工作生活,是河北省新时期第一位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作家。他的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被翻译到国外,产生了很大反响。时至今日,贾大山虽然去世多年,但关于他生平事迹的研究却在不断升温,对他作品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攀升。原因只有一条,因为他真正做到了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多次提到“人民”二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旗帜鲜明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贾大山的作品,大多立足社会底层,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冷暖,表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爱所忧,用朴实真挚的大白话,用生动曲折的情节,来讲述百姓故事。总书记评价贾大山,是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他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觉以人民为表现主体,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