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府机构改革:新时期的必经之路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政府机构改革也受到广泛关注。政府机构改革一直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现实中政府机构的外部剥离与内部扩张一直相伴而生。因此,如何进行政府机构改革也是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底层结构”也引起热烈讨论。
隐性膨胀:政府机构改革灰色地带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博导张小劲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古明明在《人民论坛》第439期上发文探析了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些问题:
衍生机构广泛分布于政府部门,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机构对中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具有一定影响,但却长期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构成了政府机构的一个灰色地带。
一是政府官僚机构在中国场景下的变异值得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正式政府主动地或不得已地寻求通过增加衍生机构的方式来分担治理压力和扩大争取资源的途径,同时实现自身机构潜在规模和权力控制范围的扩大。这样的状况其实是作为一种典型官僚机构的政府在社会转型期的“组织形态变异”。
二是大量衍生机构的存在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分离还不够彻底和充分。衍生机构的兴起与发展可以说是政府触角的一种社会化延展。一些本该由社会自我管理的事务还处于政府的羽翼之下,国家与社会的界限还十分模糊,中国转型之路的任务还很艰巨。
变“只朝上”的“官僚文化”为“朝下看”的“底层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唐任伍在《人民论坛》杂志第449期上发文探讨了“底层文化”:
习近平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本质上是建构在“底层结构”上的梦,它的实现依托于每一位中国社会公众个体梦想的实现,需要扎根于普通的个体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接地气”,从而具有其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命力。
“底层结构”建设首先需要接地气,立足基层。习近平认为,真知来自于实践,真理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政策来自于群众,正确的政策是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创新来自于基层,改革创新是从基层中来再到基层中去。因此,底层结构建设好了,就能使决策更科学,就能构成中国独特的决策机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