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家治理:纵观全局的国家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
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理论流派都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来解释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的社会实践,而国家治理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探讨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之中,国家治理也一直倍受理论界关注。“第五个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在今年春天引起热烈讨论。
国家治理要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何增科在《人民论坛》杂志第455期发表了关于国家治理的观点:
“国家统治”的概念由来已久。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拥有合法的行使暴力的权力。
“国家管理”的概念,对单纯的国家统治则有进一步的超越。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要给民众提供社会福利服务,提供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的功能使国家的公共性及国家管理凸显出来。
“国家治理”的概念在中国语境中还包括了中国化的再造。这个概念所强调的是,国家统治指向维护公共秩序,国家管理指向增进公共利益,而国家治理的概念则既要维护公共秩序,也要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事务治理必须达到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多元化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许耀桐在《人民论坛》杂志第437期讨论了国家治理和第五个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出现,就是要求由国家主导的公共事务治理必须达到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多元化,包含法治、德治、共治、自治
从中国共产党认识现代化的思想进程来看,体现了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化”提法,突出地强调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性质;二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五化”提法,尤其注重现代化建设的经济任务,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由浅入深地探索了现代化所包含的三大层次。
明确良治的标准更为重要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在《国家治理》周刊第10期上发文解析了良治的标准对国家治理影响: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至少包括两个最主要的方面:一是经济现代化,如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二是制度现代化,即实现国家基本制度现代化,并实行“良治”,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全体人民福利最大化。
不必过分强调国家治理的定义,实际上,国家治理是没有通行的、普遍的、共识性的定义的,只能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家治理目标,因此也就会有不同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等。
加强制度建设、推动政府变革、实现治理转型,即从政府主导的一元(独家)垄断社会治理模式向政府、市场和社会相互补充、相互制衡的多元共同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是确保中国成功地实现“市场转型”、“政治转型”、“社会转型”和“开放转型”的关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