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传承性。所谓传承,是指对以往理论的传播和继承,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但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且要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所以十七大报告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二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来说的。无论是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或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都不是后者简单否定或取消前者,而是后者对前者的科学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博大精深的,而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是靠哪一个人所能凭空杜撰的,也不是到哪一个历史阶段突然从天而降的,而是建立在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地进行探索的智慧和心血。其理论渊源,都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出发的;其理论主题,都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思想路线,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客观依据,都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其理论目标,都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但具有传承性,而且具有创新性。创新性是表现在诸多方面的,按创新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区分为如下两大类。
一是相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说的。创新性表现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例如:(1)从党的思想路线或根本的思想方法来看,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贯主张,它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可以简单概括为实事求是;到邓小平理论那里,虽然其基本精神没有改变,但在强调实事求是时,前面加上了“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②在当时,“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③。邓小平理论把解放思想提到“思想路线”高度,并将其置于“首先”的地位,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或观点,也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此前,人们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模式,而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模式,从而高度推崇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模式。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④1987年,他又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⑤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他更加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⑥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明确肯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⑦。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改革的理论,也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无法亲身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列宁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也相当有限,还来不及对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进行认真的反思,所以,在他们的理论或思想中尚难以明确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道路、措施或办法。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邓小平以其远见卓识带来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⑧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这一伟大觉醒,给中国带来了29年的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正是在这种理论创新中,逐步展开自己的历史画卷。
二是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说的。创新性表现为这个理论体系在原有思想基础上的新发展,也可谓这个体系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例如:(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开始,发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理论上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他强调指出,这三者之间是“与时俱进”的,即“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发展观,也经历了一个提出、丰富和发展的过程。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广东考察时说,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7月28日,他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2003年10月中旬,他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具体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2004年4月4日,他又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不但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且首次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6年6月,中宣部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在“全面贯彻落实”的基础上,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增加了“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观点;后来,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对“统筹兼顾”作了新的说明,要求我们“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由上述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是辩证统一的。它在传承中创新,又在创新中传承;以传承为基础,以创新为主导,在实践中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新时期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一次又一次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新的水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