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污染防治政策进展情况

中国水污染防治政策进展情况

本报告通过文献调研,全面系统地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水污染防治政策的进展情况,报告如下:第一,中国水污染防治规划体系逐步完善。第二,“命令—控制类”政策工具逐步强化,并发挥基础性作用。其中,水污染防治的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排污达标稳步推进,废水达标率稳步提高;总量控制制度不断深化,并发挥重要“约束性”作用;排污许可制度仍处于试行阶段;限期治理制度建立并开始实施。第三,水污染防治的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市场化减排机制在探索中前行。其中,水污染物排污收费制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水污染防治财政制度逐步完善;供水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完善,水价逐步调整;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进一步扩大。第四,水污染防治的能力建设稳步提高,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逐步完善。

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本报告通过文献调研全面梳理了中国水污染防治政策的进展情况,这是评估水污染防治政策,进而提出改进方向的基础。

水污染防治规划体系逐步建立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研究,随后的“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间攻关中,开展了大量水环境背景值、水体功能分区、水环境容量理论与总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规划过程中运用了水质数学模型、多目标评价预测模型和大规模系统优化方法等定量分析手段,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污染物目标总量控制技术为主的规划技术体系,并针对确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制定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张远等,2007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制定了多部水污染防治的计划和规划。1994年从治理淮河开始,先后制定了“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重点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污染防治计划并制定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2000年以后,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水污染防治的专项规划,如《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等等。在这一阶段,水污染防治规划的数量显著增加,专业化、细化程度不断提高。水污染控制规划方法主要为目标总量控制模式,控制指标主要为COD和氨氮,主要污染控制对象为工业污染与城镇生活污染。

命令控制类政策工具逐步强化,并发挥基础性作用

——水污染防治的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排污达标稳步推进,废水达标率稳步提高

国家和地方的水污染排放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中国制定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后制定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综合性标准。随着1984年《水污染防治法》的颁布实施,中国对轻工、冶金、石油开发等30多个主要行业逐步制定了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初步形成了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20世纪90年代有关部门陆续制定了畜禽、造纸、印染、合成氨、磷肥、烧碱、聚氯乙烯工业等多个工业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2000年以后,有关部门制定了《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等。2010年,环境保护部修订发布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备案管理办法》。2013年印发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国家与地方两级环保标准协调发展的环保标准管理战略。

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中国的水质标准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陆续制定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环境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修订,已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标准体系(李贵宝等,2003年)。其中,作为综合性标准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从1983年开始颁布实施以来,迄今为止已经修订3次,已成为中国水环境监管的核心尺度(孟伟等,2006年)。

数据显示,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从1986年的55.4%提高到2010年的95.9%。文献调研表明,尽管中国的污染物排放达标数据存在较大的问题,但是以标准及排污达标为代表的政策工具仍然是“基础性的”政策工具。实证研究显示,中国环境监管政策体系中,“命令—控制类”政策的作用大于经济激励政策的作用(郭庆,2014年)。也有研究表明,1981年至2008年间,中国环境管理新5项制度对中国重金属减排量的贡献在42238吨至67810.4吨之间,约占该时期重金属减排总量的38.1%至61.2%(严晓星等,2011年)。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