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治理市场逐步建立并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左右,中国污水处理厂建设较慢。进入“十五”以后,国家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常杪等,2006年)。建设部于2002年发布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通过政府授权特许经营,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此后,BOT为主的污水处理厂市场化建设模式在“十五”期间得到迅速发展。BOT、TOT融资对中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1年全国建成投运的3022座污水处理厂中,采取BOT、BT、TOT等特许经营模式的占42.28%(董战峰等,2014年)。2000年以来,水污染治理市场快速发展。有关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2年水污染治理行业从行业总产值190亿元发展到销售总收入1800亿元,2012年中国共有从事水污染治理的环保企业15000家。
水污染防治能力建设稳步提高,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逐步完善
——城乡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污水处理市场进入新阶段
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从1991年的87座提高到2012年的1670座,污水处理率从1991年的14.86%提高到2013年的89.2%。全国县城污水处理厂从2000年的54座增加至2012年的1416座,污水处理率从7.55%提高到75.24%。根据环境保护部的数据,2013年,全国投运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共4136座,总设计处理能力1.61亿立方米/日,平均日处理水量1.26亿立方米。此外,工业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高,2011年工业废水治理设施数达91506套。“十一五”以来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为水污染物减排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随着“十一五”以来大规模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大中城市的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污水处理市场已经从大中城市、大建设、大投入阶段发展到中小城市和乡镇地区发展、运营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新阶段。
——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等技术名录,新发布了20余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30余项环境保护工程技术规范和6项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性技术指南。“十二五”期间,水污染防治的技术政策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从传统的高污染行业逐步覆盖到农业生物污染、畜禽养殖等领域。从“十二五”以来,国家大力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5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分别新增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削减能力140万吨、10万吨。2013年,12724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完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化学需氧量、氨氮去除效率分别提高7个和27个百分点。
此外,“十二五”环保规划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出了要实施“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技术研发与示范的新要求。“十二五”规划期间提出了建立全过程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并初步构建饮用水安全保障的业务化监管平台、工程化技术平台和产业化研制平台,从而提升饮用水的保障能力。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我国环境污染形势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课题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