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思维成为新常态(2)

让法治思维成为新常态(2)

摘要:尊崇法治,将真理、正义、公平、效率、平等、发展等一切美好的追求纳入规则和秩序中;敬畏法治,不给特权、偏私、寻租、越轨、恣意、滥用以生存的空间,方能天下归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和人民利益。必须谨记:权力有制衡是权力公信力的前提,法治常态化是法治神圣的基础。

千千万万个村子依法治村,在广袤乡野大地“最后一公里”形成法治方式“新常态”,依法治国就有了厚重坚实的基座。实现此宏愿需要攻坚。千百年来“人治”土壤深厚,权大于法、信权不信法、信关系不信规则、从众不从法等旧习性根深蒂固,至今仍颇有市场。“法”的缺位,贤良者也会蜕变。在许多机关,尚且存在红头文件、领导批示乃至“递条子”高于法规条款现象,一些村干部更是自恃天高皇帝远,以言代法,以权乱法,管天管地管空气,“土皇帝”作派甚浓。从贿选逼选到任人唯亲,从蚕食集体资产到卖土地谋私,从吃喝贪占到合伙腐败,那些身陷腐败重灾区的村官们,均从法治思维缺位和知法违法撕开缺口。而监督的虚空,村民敢怒不敢言的弱势地位及其法律知识匮乏,更使小官巨贪的权力空间不受制约。不少涉农违法事件以剥夺多数村民利益、拉大贫富差距为特征,激发民怨,危害深重,只有彻查严惩,才能有震慑,除痼疾,促稳定,否则,依法治村就是空话。

“法者治之端也”。依法治村的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推而广之,依法治企、依法治校、依法治店,依法治理一切单位,都有相通之理。其尽管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但法治思维的普遍性远大于特殊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神州大地概莫能外;法律至上,公正不偏,任何人无法外特权。若要说区别,也许仅有用法执法方式上的刚与柔之别。

涉法问题专业性较强,法治思维包括规则思维、权利义务思维、程序性思维、权衡思维、建设性思维。让法治思维成为新常态,新的更高标准的全民普法任务须提上日程并认真落实。普法与惩治违法、反腐肃贪双管齐下,可获事半功倍之效。党中央依法治国的决策好,措施硬,各级干部、广大公民应积极响应,敢用法治“利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氛围,让基于法治思维的行动渗透于社会生活各方面。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张小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