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传承。习主席指出,“要把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永远保持老红军的本色。”我军文化建设,忠实地履行着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的神圣使命。习主席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率领与会代表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当年红军书写的各种标语口号。这些标语口号简短有力、生动鲜活、通俗易懂,有着极强的政治感召力。这不就是我军当年的“环境文化”吗!我军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资源”。这是繁荣军事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分布大江南北的历史遗存、部队史馆,不同时期的伟大壮举、英雄业绩,构成了军事文化建设丰厚的“红色因子”。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反对否定我军历史、颠覆重大历史结论、否定我军业绩、抹黑我军英烈、抹黑我军形象的不良文化行为。用文化建设、文艺创作等多种手段,坚决捍卫、深入开掘、激情张扬我军历史的“红色基因”,使之代代相传。
铸魂育人。文化建设、文艺创作的功能是什么?是单纯的娱乐,是个性的张扬,是情绪的宣泄,是名利的追逐,是丰厚的报酬?都不是。习主席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强调,当前最紧要的是把4个带根本性的东西立起来,而摆在第一位的是“要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把坚定官兵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规律,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在“四有”中,又把“有灵魂”放在首要位置。我军的文化建设,历来就有“以文化人”的“红色基因”。繁荣军事文化,必须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坚持把“铸魂育人”作为首要任务。军事文化,不能单纯追求娱乐、活跃生活,而是要“寓教于乐”“以文化人”。随着国内文艺市场的发展和官兵信息渠道的拓宽,一些低俗的甚至庸俗的文化产品也侵入部队,腐蚀着官兵的心灵。繁荣军事文化,必须坚持把“铸魂育人”放在第一位,用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提升官兵精神境界,充分发挥传播“红色基因”、培育“四有”军人的功能作用。
铁血阳刚。军事文化建设、军事文艺创作,必须“姓军”,必须具有强烈的“兵味、战味”。军事文化诞生于战火硝烟,成长于艰苦卓绝。军事文化的铁血阳刚与生俱来。这是它又一个鲜明的文化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一特质,使军事文化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每当舞台上军旗猎猎、军号声声、军歌铿锵,台下的观众就会热血贲张、斗志昂扬。我军的文化以革命英雄主义为其主基调,充满铁血阳刚之美。然而,曾几何时,软绵绵的东西,轻飘飘的东西,不伦不类的东西,开始在军中流行。有的军队文艺团体,热衷于与地方合作商演,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编演爱情题材的大型历史剧目。习主席要求我们,要培养“有血性”的军人。传承军事文化“红色基因”,就是要把“血性和阳刚”,把“兵味和战味”,作为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的“主基调”,锻造体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战斗文化”,为培育“有血性”的新一代军人提供精神熔炉。
情注官兵。习主席强调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民穿上军装即为兵,兵脱下军装即为民。把习主席这一基本要求运用到军事文化建设上,无疑就是要坚持“为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士兵是军队战斗员的主体,是战斗力的基础和承载。军事文化建设面向基层、为兵服务,历来是我军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然而,在文化领域不良风气影响下,军事文艺的“离兵现象”也突出出来了。有些同志受利益驱动,热衷于非军事题材的创作,热衷于到报酬丰厚的地方演出。有的不下功夫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创作的作品脱离军队实际,凭空编造,漏洞百出。有的把下基层演出当做临时任务,蜻蜓点水。军队文艺工作要以主要精力、甚至全部精力,围绕强军目标搞建设、搞创作、搞演出。军事文艺必须改变“离兵现象”,必须发扬“情注官兵”的优良传统,满腔热情的学兵、写兵、演兵、唱兵。基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兵服务作品百花满园,才是军事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