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通缩言过其实吗?
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增长2%,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34个月负增长。较低的物价水平,使得百姓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引发了外界对中国是否会出现全面通缩的担心。
业内人士认为,出现全面通缩的典型表现是经济大幅滑坡、资产价格急跌以及货币供应量下降等,这与中国的现实情况显然并不相符。
刘元春分析说,中国工业领域的通缩压力一方面来自于油价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下滑,未来走势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源自经济内生性有效需求不足,这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
“尽管2015年出现CPI整体为负的概率比较小,但还是要防止低水平通胀带来的整体市场信心不足和市场预期的全面回调。”刘元春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目前就做出中国经济出现全面通缩的判断为时尚早,不过PPI持续负增长对制造业的抑制显而易见,于宏观经济发展不利,需要加以关注并尽快扭转。
这并非是指宏观政策要搞全面放松,王军建议,为扩大经济有效需求,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础上,具体操作中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汇率政策上注意对输入性通胀有所对冲,并利用低水平价格的窗口期推进价格改革。
降息降准势在必行?
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走向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焦点问题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在货币政策维持稳健基调不变的基础上,央行还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并加以灵活运用。
尽管流动性比较宽裕,仍有部分专家认为从资金成本等方面考虑,调整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常备武器”仍有用武之地。
连平表示,目前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大幅下调的空间不大,相比之下近期降准的预期更强烈。一方面2014年存款增速持续低于贷款增速,限制银行信贷投放能力,需要适度下调准备金率;另一方面,降准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更加直接。
张立群表示,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宏观调控不能延续传统思维,尤其是财政政策不宜过度刺激,避免走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的老路,而货币政策要把握好“中性”的度,既不约束市场合理的需求,也不扩大金融杠杆和风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